57台高水平剧目集中角逐文华大奖,不仅让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成为艺术的盛会,更成为艺术工作者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在“十一艺节”形形色色的观剧团中,由国家艺术基金支持、资助的“戏曲评论高级研修班”(以下简称“研修班”)和“中国戏曲音乐理论与评论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培养计划”)的近百位学员,构成了本届“十一艺节”观演团体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观剧、讨论、撰文,不仅是他们每日的课业,更是他们的乐趣和热情所在。青年艺术工作者们表示,本届艺术节戏曲剧目整体表现出“传承有路、创新有度”的崭新风貌。
高水平作品集中呈现
两个研修班不约而同地将课堂搬到“十一艺节”,其实有着相同的考虑——让青年艺术工作者多走进剧场,接触当代最具代表性的舞台艺术作品,了解当下戏曲创作的现状——“十一艺节”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十一艺节’汇聚着当代最优秀的戏曲舞台作品,学生们观看、研究这些剧目,能让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也会完全不一样。”“研修班”班主任傅谨说。
“培养计划”的负责人王秀庭认为,戏曲是舞台艺术,如果仅仅靠课堂上的单纯讲授,学生很难有感性认识,写出的评论也不会鲜活、不能深入、不够具体。“参评文华大奖的剧目都是经过专家层层筛选出的,代表着当下我国艺术创作的最高水平。这是学生们最好的学习机会。”
对传统文化充满崇敬
“作品不仅精彩,而且更加自信,这自信源自对戏曲本体的信心,也源于对传统文化的崇敬。”这是所有师生对于“十一艺节”戏曲剧目的共同观感。
“曾经,理论界对于戏曲的发展有过讨论,有些人认为,话剧加唱是好的;如今,对于戏曲本体的自信已经成为戏曲工作者自觉的意识,在作品中追求戏曲化已经成为共识。戏曲有着足够的美学表现力,我们的作品也都力图通过唱念做打这些手段,表现刻画人物,散发戏曲的魅力。”傅谨说。
当然,回归戏曲的本体,不仅要体现在恰当运用戏曲的表现手段,还要在创作中以剧种特色为依托。“以剧种特色为本体的多样化创作在本届艺术节的戏曲剧目中多有呈现,几乎每个院团都在尽力寻找着最适合各自剧种、最能体现剧种特色的表现方式,比如《狗儿爷涅槃》的题材,就天然地适合慷慨苍凉的秦腔;《二泉映月》最能体现越剧的婉约唯美。”“研修班”学员、河南大学副教授穆海亮说,这些剧目不仅选材得当,更在思想性、思辨性上有着很好的体现。
“培养计划”学员、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民族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韦玺说,参评戏曲剧目中,戏曲音乐对于传统的敬意让她最为感慨。“这种回归不是简单意义的回到传统,而是在传统音乐理论总结上和对于传统音乐审美的自信上的高层次回归。”
在传统基础上大胆创新
参评戏曲剧目的精彩程度和艺术高度完全出乎“研修班”学员、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编剧潘乃奇的意料。她认为,这不仅得益于国家对于戏曲扶持相关政策的出台,也是戏曲工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努力发展创新的结果。“戏曲工作者从不故步自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IP概念在影视、话剧领域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十一艺节’的舞台上,我欣喜地看到这样一个时尚的概念在戏曲中也有体现,比如川剧《尘埃落定》改编自阿莱的知名小说,秦腔《狗儿爷涅槃》改编自同名话剧。这些剧目因为有着扎实的文学基础,加之精彩的二度创作,不仅得到了专家的认可,也让更多观众走近了戏曲。”
对于戏曲题材的创新,“研修班”学员、浙江传媒学院戏剧影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曹南山有着自己的看法。“‘十一艺节’地方戏曲类参评剧目真是好戏纷呈、惊喜不断。这些剧目在艺术表现方式上有着令人欣喜的新变化,无论是现实题材还是历史题材,都倾向于聚焦普通人心灵世界的探索,展现了人在现实困境中的无奈和卑微,同时又将人置于特定的戏剧情境中,通过人物对现实的反抗和斗争以及人在道德困境中的自我救赎,表现出人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完满。”
在“培养计划”学员、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张志超看来,戏曲创作呈现出越来越强的专业化水平。“这样的专业化从各方面加强了我们对戏曲的诠释手段:更加精妙的剧本冲突与呈现,更加绚丽的舞美技术,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效果。”
“新编剧目最不好处理的就是传承与创新的问题。”“培养计划”学员、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张斌认为,本届艺术节的新创剧目对传承与创新的结合做得不错,“唱腔在基本调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发展,配器在传统乐队的基础上加入西洋乐器,设计的序曲、幕间曲、合唱、伴唱等形式对剧情的铺垫、渲染、衔接都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于戏曲的传承与创新,一直是业界争论和研究的话题。”王秀庭说,在本届艺术节上,他看到了不少在音乐方面将二者恰当融合的作品。“京剧《七个月零四天》、滇剧《水莽草》的每一个唱段中,都比较清楚地标记了自己的根——传统的曲牌和版式;黄梅戏《小乔初嫁》的唱腔设计体现着梅兰芳大师所说的‘移步不换形’,小乔这个角色的唱腔,我们几乎都能跟着哼,因为是以传统曲牌为基础。有一个时期,戏曲的作曲完全由熟悉西方作曲技法的音乐家完成,我们并不是否定西方作曲技法,而是要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个度要慎重把握。”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谢自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