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他是福建剧坛最优雅的诗人,又是最激烈的文化卫士;也有报纸把他称为中国三位“戏曲领军人物”的其中一位。他就是王仁杰。
“变今为古”打造梨园经典
在当代中国剧坛,他是得奖最多、艺术质量最高的剧作家之一。面对着纷至沓来的各项荣誉,王仁杰一向低调处理,从不张扬。可是在2005年,当国务委员陈至立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的奖牌授予他,并询问他来自哪一省时,王仁杰大声地回答:“福建泉州!”这响亮的声音,让在场的一千多人全都听见了。他想让全国的同行知道,这部入选2003-2004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被称为“新时期戏曲创作与演出最高成就”、“中国古典戏剧一次漂亮的回归”的梨园戏《董生与李氏》来自他的故乡,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名城。
王仁杰是地道的泉州人,从小就酷爱读书。高中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了一次梨园戏后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从此就与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董生与李氏》是他最得意的作品,改编自作家尤凤伟的现代农村题材小说《乌鸦》,他“变今为古”地创造成的这部梨园经典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不知演出了多少场。
一生痴迷古典戏剧
有评论家这么写道:“是王仁杰找到了梨园戏,还是梨园戏等来了王仁杰?也许只能解释为命运的安排。梨园戏的精神和王仁杰的气质的确存在着大面积的契合。对历史的认识,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对民族心理的琢磨,对文人风骨的坚守,使王仁杰一直保持着传统文人的形象。”王仁杰一生钟爱梨园戏,曾经有人建议他写电视剧剧本,他说自己要写就早写了,“但人一辈子只能做一件事”。
写戏苦,耗时耗心耗力,通宵达旦地写,他长期以来坚持用毛笔写作;写戏难,难出新意,特别是要在如今戏曲艺术观念混乱的时期保持剧本的本体,更是难上加难。但王仁杰一直在坚持,以不变应万变,抵制了时髦,固守了传统,也成就了自己。读王仁杰的剧本,可以读到许多优美的诗词语句,清词丽句,品后满口余香。
除了《董生与李氏》,他的作品还有梨园戏《节妇吟》,昆曲《琵琶行》、《牡丹亭》、《邯郸记》、《桃花扇》,歌剧《素馨花》,越剧《唐琬》等。其中《董生与李氏》和《节妇吟》获曹禺戏剧文学奖,《琵琶行》获中国戏剧节编剧奖,《邯郸记》获中国昆剧节优秀剧奖。而他的作品自选集《三畏斋剧稿》也被称为“新时期戏剧创作最重大的成果”。
为文化传统振臂而呼
他有着许许多多的荣誉,也被授予很多头衔,还享受着国务院特殊津贴。然而,这些都改变不了他的传统风骨。
“读明、清传记,充满了敬畏之情。除了结构的宏大之外,无论华彩还是本色,每一段都是一首优美的戏剧诗,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除了喜欢传统戏剧,王仁杰也承认自己骨子里有着中国文人最传统的东西,他主张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返本开新”,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复兴,戏曲也不可能发展。他曾提议把孔子诞辰之日作为我国的教师节,以表示对孔子的景仰和对传统文化的敬意。泉州府文庙每年祭孔,都是他点的第一炷香,看到了来参与活动的年轻人的热情,他很感慨。他的《董生与李氏》在很多高校演出,他也从看戏的学生中找到了希望。
为戏痴迷,坚守传统。在首届“泉州市杰出人才奖”颁奖典礼上,他又继续呼吁,希望泉州能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力度。(张咏)
来源:闽南网 责任编辑:谢自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