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虚拟现实)技术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凭借其沉浸感、交互性、想象性等特征,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如何让传统文化行业与新兴VR技术无缝对接?9月6日,VR产业精英与传统文化行业专家齐聚北京清华科技园,直击行业痛点,畅聊VR与自身行业结合的契机,借VR力量实现传统行业应用的新探索,助推行业转型发展。
VR艺术从想象走进现实
科技的探索纷至沓来,站在艺术的对面,为艺术与科技中间的鸿沟搭建桥梁。然而,那些早期的VR设备,那些笨重、充满“不切实际”设想的科学实践,硬生生地将VR艺术从想象的蛮荒里拽至“VR艺术元年”的狂欢中。
众所周知,时下VR冲击波剧烈地震颤着传统文化行业的各个领域,并在诸多方面得到令人惊叹的应用:如音乐会现场的VR直播,让乐迷有了无时不在的临场体验;全景立体视听空间概念下的VR电影,提出了新叙事语言的挑战;VR通过“远程出席”的概念拓展了戏剧空间,催生了新的戏剧“场”。
以中华数字美术馆为例,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秦兰珺讲述了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利用全国美展、艺术双年展等书画、摄影资源,对VR艺术展的策展、布展、管理等进行了实验性的尝试。她表示, 在利用VR打破传统时空界限,构建全新语义之上的新展览空间的同时,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正以全媒体、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铺开VR艺术的大视野,在对该领域保持持续关注的同时,希冀能够推动VR技术与艺术的深度融合,让文艺也“VR起来”。
北京启迪数字天下副总裁褚国锋讲述了TusPOP(全息虚拟演艺剧场)解决方案。他说,现在把TusPOP引入国际知名IP,融入世界顶尖数字制作技术,并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全新的演艺形式——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惊艳世界,从视觉、听觉、触觉多方面提供前所未有的全新体验。
VR嫁接于文化产业
简而言之,VR技术就是捕捉全方位视角,观看VR视频时,观看者可以拥有视角调整和选择信息的主动权,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新京剧艺术家、张派传人储兰兰说,2015年中国文联网络春晚就搭建了一个京剧与VR融合的平台。作品《君生我未生》就是京剧VR全景视频拍摄的尝试,主要探讨VR技术与传统京剧表演艺术结合的可能性,无论是内容、表演还是发声、唱腔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
VR技术与传统文化行业的深度融合,有一个最重要的作用是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着许多难题和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生态环境下受到冲击。
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顾问季方认为,将VR技术和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可以实现高精度、大规模、交互性强、受众广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展示方式,比如数字化保存、虚拟修复、宣传展示、虚拟浏览、数字博物馆等,从而解决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统问题。文物高清图片、三维数据都可以借助VR展现出来,并通过增加互动环节和娱乐元素,调动观众的兴趣。这将有利于保护文物古迹,增加文化遗产的展示机会,提升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中国青年出版社庄庸建议,未来,VR与传统文化行业可从三大方面进行整合,发挥作用:一是做好资源平台,聚焦产业内的优质资源,让其成为虚拟现实产业的智囊库;二是做好市场平台,为产业寻找应用、寻找市场,以切实可行的优质项目实现对产业的真正推动;三是做好对接平台,融合好VR与传统文化行业的资源,实现VR产业发展与传统文化行业的双助力作用,给生活带来全新的改变。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林思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