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地采访非遗传承保护的过程中,经常有文化部门或项目传承人建议“进一步加强对非遗的政策扶持”。这种声音乍听没有问题,但细究起来,如果某领域只能靠“政策扶持”才能存活发展,其生命力和内生动力未免太过薄弱。
非遗是民众了解、认知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民族的深厚文化积淀。无论从继承传统还是开创未来而言,对非遗的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也基于此,国家近年来越来越强调保护非遗的重要性,并陆续出台了多项举措,涉及资金、平台等多方面,非遗传承的态势正逐渐向好。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在享受惯了政策扶持之后,一些非遗传承人或保护单位形成了思维定势,将项目传承的好坏与政策直接挂钩,甚至认为政策是决定项目能否继续存在的唯一因素。他们患了一种叫“政策依赖症”的病,不仔细研究项目生存的环境,不深入了解项目的价值优势,一味地认为只有政策好了才能传承好,政策不完善,非遗项目就不可能有大的发展。
强化对非遗传承保护的政策扶持,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但强化并不意味着包办。政府不可能承包所有非遗项目的传承,最终的工作还是要靠传承人和保护单位来做。因此,弄清楚项目自身的核心优势,研究透时代发展的新环境,为项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找寻生存空间,才是传承人和保护单位最应该着重考虑的。
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都在创业创新。在固守核心技艺的前提下,一些非遗手艺人要尽快摆脱“政策依赖症”,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为项目谋得一席之地,以避免沦为纯粹的“守艺人”。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林思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