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崎总体规划功能布局
百崎规划鸟瞰图
海丝广场规划效果图
郭氏家庙
百崎回族乡新貌
泉州台商投资区百崎回族乡,与市行政中心仅一水之隔,面朝东海、揽洛阳江、抱百崎湖,自然环境优美,区位得天独厚,是福建省19个少数民族乡中唯一的回族乡,也是我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陆地面积8.63平方公里,下辖5个行政村,人口16000多人。
六百多年前,百崎郭氏先祖来到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接官亭、郑和堤、阿拉伯古墓、郭氏家庙等丰富的历史文化印记,静静回味着久远的伊斯兰浪漫时光。
今天,勤劳质朴的百崎人民带着“海丝明珠、民族古镇”的荣光,交织着弘扬海丝文化、伊斯兰文化和东亚文化的梦想,描绘着别具民族风情的新蓝图。
“围绕建设‘发展优、生态美、百姓富’的全国一流少数民族乡镇目标,树立以产业为支撑、以文化为底蕴、以民生为标尺的发展理念,团结带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迎难而上、奋起直追,着力打造‘美丽百崎’”。不久前召开的百崎回族乡第八次党员代表大会上,吹响百崎乡新一轮发展的号角!
提升产业 发展特色经济
今后五年,围绕经济发展,百崎目标清晰——夯实一产、壮大二产、推动三产,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到2020年实现工商税收收入超2.3亿元。
百崎人秉承阿拉伯后裔的商业传统,乡内民营经济活跃,经多年发展已培育出制鞋、航运、机械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全乡大小企业100多家,人均GDP走在全市前列。百崎乡党委政府将用好用足各级优惠政策,努力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扩大市场和创新发展,稳增长,增后劲。扶持电子商务发展,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转型发展,重点抓好“浪情电子商务园”的建设和“派顿创业园”的创新发展。
与此同时,通过东方机械“数控一代”示范企业的带动,提高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重点扶持怡德塑胶、嘉泰鞋业等一批规模扩张快、税收贡献高、技改潜力大的产业龙头企业,对重点企业实行“一企一策”的目标管理,鼓励引导企业在技术、产品、管理创新上有新突破,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巩固二产,发展三产,未来百崎重点发展以商贸、金融、居住为主的第三产业。随着台商投资区开发建设的深入推进,百崎区位优势愈加凸显,房地产开发建设以及第三产业的业态发展时机逐渐成熟。在加快“星湖湾”、“万道·紫云台”等在建房地产项目建设进度的同时,敦促“新众志商住区”等项目尽早投建,使房地产业成为全乡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未来五年,百崎还将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底蕴,保护、传承回族民情民俗,加快回族文化史馆的建设,积极弘扬海丝文化、伊斯兰文化和东亚文化,打造精品特色旅游项目,大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民族风情旅游产业。
将重点整治接官亭、白奇古渡周边环境,恢复古航标(锁龙塔),并以此对接台商区对百崎“伊斯兰民族风情区”的规划定位,因应国家“一路一带”战略,突出百崎固有的伊斯兰文化史迹,发掘建设具有浓厚海丝烙印、又具有独特回汉风格的百崎回族文化,打造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独一无二的民族旅游风情特色村(寨)镇。
改善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党和政府的工作出发点都是为了群众,今后五年,将针对百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千方百计抓好民生项目。”百崎乡党委书记郭阳灿介绍说,近年来,百崎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民生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比如随着沿海大通道、通港路和南北主干道的相继建成,百崎变成一个盆地,排水排涝问题日渐突出,群众反映强烈,为此,乡里将认真做好整个辖区内排水排污规划设计,分期推进项目实施,逐步解决影响民生的排水排涝问题。
在抓民生的同时,百崎将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去年,百崎乡投入200多万元建成乡、村指挥中心监控平台的“天网工程”,实现视频监控系统网格化服务常规工作应用,治安防范体系逐步健全完善,得到省、市相关部门好评。“天网工程”既是一项平安工程,也是一项民生工程,百崎将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网格化建设,提高人防、技防、物防水平,深化创建“平安先行村”、“平安先行单位”活动,努力提高综治“三率”水平。
围绕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今后五年,百崎将不遗余力推进各项事业向前发展。继续将环境卫生等工作作为推进城乡转型发展的主要抓手,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长效机制,把清洁家园环境卫生城乡一体化纳入“村规民约”。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各村“三场一室”、乡文体中心等项目建设;扶持壮大民间文化艺术团体,如白奇村南音社等,传承民间艺术,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民生保障方面,将切实抓好特困群众、特殊群体的社会救济、救助工作,鼓励社会志愿组织运行,加强乡敬老院的建设和管理,不断增强“五保”老人集中供养能力;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抓好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和安全工作;加强村级卫生室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加快卫生院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型步伐,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争先创优 加强党的建设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推动全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今后,百崎将进一步夯实党建工作,为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认真解决好改革发展稳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导向作用。
围绕“大党建”工作,百崎一方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战斗力,一方面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树立良好形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健全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努力从源头上防止和克服腐败现象。
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村官法纪学堂”在泉州台商投资区百崎乡开讲,让村官结合学习党纪条规和自身工作实际给全乡村两委讲上一课。这是百崎乡以“两学一做”活动为契机,针对当前部分农村干部民主意识、法纪观念淡薄,群众观念、责任意识差等问题,通过互动学习的形式,积极探索出一条党员干部学习党章党纪党规的新路子,在台商区上下引起较大反响,该做法将在全区推广。
今后五年,是泉州台商投资区新区开发建设的关键五年,也是推动百崎乡新一轮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五年,在新一届乡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带领下,全乡上下将继续开拓创新,奋力拼搏,锐意进取,为实现百崎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建设“美丽百崎”,打造全国一流少数民族乡镇目标而努力奋斗!
□陈桂生 陈惠鸿 骆仪锋 文/图
一轴、两环、三步走
打造伊斯兰民族风情区
面向未来,百崎乡遵循《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主动对接台商区新区规划建设定位,聘请清华大学设计院专家为百崎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和发展做规划、设计,以“一轴、两环、三步走”为思路,努力打造伊斯兰民族风情区,做精做优集镇区建设,将百崎这张海丝文化、民族文化名片点亮新区品牌形象,凸显新型人文商圈的价值典范。
一轴:
以朝盛街为轴线,塑造民族融合的文化标杆。
以现有民宅空间为单元,鼓励发展创意工作室、创客空间、休闲驿站、文艺体验店、时尚餐饮及文化展示为主体的文化轴线,驱动百崎休闲旅游经济发展。
两环:
内环,以郭氏家庙为核心,再现百崎古街的昔日辉煌。
以郭氏家庙为核心,恢复百崎步行古街,建造宗族祭祀表演空间,植入民俗产品,如青年客栈、民俗演绎、南音社、民间剪纸、驱动民俗手工艺发展。打造以闽南文化和回族文化交融的历史片区。
外环,以莺歌山为高点,打造山水文园的价值典范。
以皇帝石山为起点,向东南连接莺歌山、杏坑山、石水坑山、开封山、将军山、百崎湖盐场形成山海相映的省级森林公园。占地面积达3500公顷,不仅满足泉州百万市民运动休闲需求,同时可接待外域游客,形成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届时将与百崎湖公园、亚洲雕塑公园共同组成泉州台商投资区的城市文化新名片。
三步走:
第一步,整治中轴线建筑群(充分利用当地建造工艺优势,合理改造)
建筑立面改造:三角地带景观打造、伊斯兰街色彩基调白色、黄色,增加伊斯兰风格的遮阳百叶、檐部线脚、穹顶、宣塔等装饰。
步行街道改造:铺设步行卵石,增设树木、座椅、景观雕塑等设施,营造步行街氛围。
丰富商业业态:周边住宅设置底层商业旺铺,工厂改造为创客空间、文化产业园、手工艺作坊等,促进旅游商业链的建立。
第二步:改造百崎古街片区(保持古街尺度、保留石结构建筑)
重点文物修缮:围绕接官亭、郭氏家庙等重点文物,剔除周围的杂乱现状,修缮古建及传统民居。
历史遗产重建:重建历史及民族标志,如村口处的郑和雕塑、锁龙塔,村落中的古牌坊、古商业街等,建立完善的旅游景观体系。
第三步:打造百崎沿海森林公园(保持自然肌理,适度人工介入)
人文和自然景观的组织:村落内圈人文旅游景观群;外圈整合现有自然资源,打造生态休闲公园群,形成完善的民俗旅游特色村。
交通体系的架构:建设完善的步行参观和旅游公交系统,辐射周边旅游景点。
文化旅游商业的挖掘:以现有民居为基础,发展手工作坊、创客工厂、购物街、民宿等文化旅游商业业态,促进村民经济发展,提升旅游价值。
总体规划构思上利用三角地带的开阔场地,设计郑和雕塑、锁龙塔,从空间上突出百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发源的历史地位,沿干道种植乔木景观,增强公共空间舒适度、体验感。重点突出三大节点:
节点一:海丝风貌休闲区(入口)
改造措施:
历史风貌改造重建:接官亭修缮,重建郑和雕塑、锁龙塔等历史标志物,形成集中风貌展示区。
村落步行入口:在回族乡入口设置伊斯兰牌坊,整合景观绿地,扩建为接官亭广场。
旅游设施:在村子入口设置旅游服务处、纪念品商店、休憩餐厅等设施。
节点二:伊斯兰民俗文化街(中轴)
改造措施:
根据建筑结构现状,以白色和黄色为色彩基调,沿街立面增加雨棚、连廊,形成完整的伊斯兰风情步行街,步行街长度为1700米(一期700米示范街),沿街配置休闲座椅等公共设施,以期打造舒适、丰富的休闲环境。
伊斯兰牌坊及外部 沿街建筑进行立面深化设计,屋顶增加穹窿、窗户,于建筑入口融合伊斯兰建筑形式。
节点三:闽南文化体验区(中心)
改造措施:
文物修缮:在现有家庙、戏台等基础上进行修复扩建,建造宗族祭祀表演空间,作为村落文化内核,吸引旅游参观。
激发村民商业:改造古民居,激发民俗美食、手工艺品、农家乐、青年旅社等商业业态。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林思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