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古船模制作文化主要源于峰尾镇。历史上,峰尾镇是一个集海洋捕捞,码头航运和海上贸易为一体的陆岛港口,是闽南四大渔业重镇之一。
明洪武年间,随黄氏迁入泉港区峰尾镇以来,造船技术世代相传。据《圭峰黄姓族谱》载,明代峰尾黄姓全族习造船工艺者甚众,执斧者有99人之多。明清两朝先后参加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以及郑成功、施琅征台战船的制造。
“古代的船只以渔船和商船为主,古船模遵循船只原来的规格大小,按比例缩小,精雕细刻而成”,古船模技艺传承人刘宗顺介绍道。
依据黄氏传统造船工艺,古船模选料做工十分精细,船具配置古色古香,具有独特、突出的地方文化特色。“黑舶五青案”和“郑和宝船”及“郑成功战船”等船模船型,是峰尾古船模制作的代表作。
2009年5月,福船制造技艺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泉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了解,该技艺的保护对中国四大船型鸟船(北方船)、沙船(江浙船)、广船(广东船)、福船(福建船)的比较研究和“南海一号”探秘有着重要的价值,对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造船史及海上交通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泉州文化产业网 责任编辑:谢自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