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5月29日,这一曾经感动了几代中国人的唱段,在湖北武汉琴台音乐厅唱响,中央歌剧院带来的歌剧《白毛女》,为“2016琴台歌剧周”画上圆满的句号。从5月23日开始,中央歌剧院在琴台音乐厅演出了《图兰朵》、《蝴蝶夫人》、《托斯卡》和《白毛女》4部经典歌剧,在江城掀起了一股歌剧热潮。
“5月23日晚,《图兰朵》的演出现场,观众欣喜若狂。全场爆满的上座率,让许多工作人员和媒体记者不得不站着看演出。”武汉大学艺术学系教授彭万荣说。中央歌剧院一位工作人员感叹:“来之前听说音控台附近的票都卖了我还不信,没想到真的这么火。”随后上演的《蝴蝶夫人》、《托斯卡》也延续了之前的盛况,就连琴台音乐厅总经理李丹也感慨地说:“音乐厅开业6年了,这是第一次连我都找不到空位子坐。”
火爆的背后,武汉观众看的不仅是热闹,也在认真“看门道”。观众刘晓丽连看3场演出,第一场就哭红了眼睛。看完《蝴蝶夫人》后,她激动地连夜写下近千字的观剧评论:“如果说《图兰朵》考验的是‘女一’演唱的爆发力,那《蝴蝶夫人》则是跑了一趟‘马拉松’。它的唱段多而长,十分考验演员的耐力。郭橙橙年纪轻轻,情绪饱满,唱功了得,舒缓时如花蕾绽放,欢快时如泉水流淌,悲戚时如积雪崩塌,配合生动的肢体语言,一个天真、痴情、悲痛的女人形象跃然眼前。”
而在琴台音乐厅官方微博、微信的后台,更多观众用留言和点赞来表达他们的震撼和感谢。一位观众留言说,《蝴蝶夫人》唱到尾声时周围的女观众哭成一片:“简直中了歌剧的魔!”“十分喜欢剧中巧巧桑深夜等候丈夫归来的那段哼鸣式合唱。”
连续一周的歌剧热潮,也让武汉音乐学院美声教研室主任李欣谕感触颇深:“一个国际化都市首先是一个文化的大都市,对歌剧的欣赏就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标志之一。武汉近年来陆续演出了《茶花女》、《卡门》等多部歌剧经典,这次歌剧周的演出更是场场爆满,看得出来观众都很专业,现场氛围也非常好。这说明武汉不仅经济在腾飞,大众对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4部歌剧同时到一个地方演出,这对中央歌剧院和武汉来说都是第一次。”中央歌剧院党委书记袁平说。此次歌剧周演出阵容近200人,再加上精良的舞美,当地演出商认为像中央歌剧院这样重磅的演出根本就不可能来武汉。但中央歌剧院出于普及歌剧的考虑,虽然当地给出的演出费用只够成本,还是决定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为了节省演出成本,中央歌剧院为琴台音乐厅量身打造简约版舞美,这也是中央歌剧院的首次尝试。中央歌剧院舞美设计制作中心主任李宾介绍,演出前他曾两次来武汉勘察场地,和4位助理一起完成了此次歌剧周的舞美设计,“整体设计上以写意为主,强调意蕴,既考虑到了琴台音乐厅的建筑条件,也符合剧目的需要,这对我们也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为了真正实现歌剧的普及,中央歌剧院提前进行了精心的策划,此次歌剧周演出前一周,中央歌剧院合唱团团长郭浩走进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音乐学院和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等高校,带来了题为“从《图兰朵》到《白毛女》——百年世界经典歌剧的音乐之美”的主题讲座,向高校学子介绍歌剧艺术。“同学们提问十分踊跃,虽然他们并不是很了解歌剧,有些人甚至还把歌剧和音乐剧混为一谈,但通过这次讲座,他们对歌剧的了解和兴趣大大增加。我相信他们中间一定有人在今后会走进剧院去欣赏歌剧并爱上歌剧艺术。”郭浩说。
李丹介绍,在“进校园”的主题讲座活动之前,琴台音乐厅提前在多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同学们对歌剧的认知情况,在讲座和推广中做到有的放矢。同时,琴台音乐厅还特别设计了4部歌剧女主人公的卡通形象,推出了纪念贴纸和徽章,并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推出互动游戏,受到了观众的好评。无论是“进校园”还是在演出现场,卡通贴纸、徽章都被很快抢光。
中央歌剧院不仅在剧目上精挑细选,就连4部剧的演出顺序也都经过精心策划:“从艺术上说,开场的《图兰朵》有足够的分量,故事也以中国为背景,观众容易接受;《蝴蝶夫人》同样和东方文化相关;《托斯卡》的故事和演绎形式都是纯正的意大利歌剧,和前两部形成差别;最后以中国的《白毛女》收尾,不仅展示出歌剧在中国的发展和成就,也是考虑到这部剧有着家喻户晓的接受度。”袁平说。
李丹认为,此次歌剧周的火爆并不是偶然,而是和几年来的积累有关。“市场都是慢慢培养出来的,观众也需要被引导。2014年,琴台音乐厅第一次做音乐会版的《茶花女》,耗资百万元,票房只有可怜的30万元,却让武汉观众看到了国内一流的演出,也亲身体验了歌剧的魅力。今年初我们又推出了《卡门》,再到这次歌剧周,上座率和票房都在一路上涨,几乎每场演出都有观众站着看完。这说明,武汉观众对歌剧的热情、对艺术水准的要求都不断地被激发出来。”他透露,此次歌剧周之后,琴台音乐厅有望再度携手中央歌剧院,把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带到江城。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谢自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