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资产、重创意、估值低、融资难……”伴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些反映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关键问题的词语近年时常出现在各种场合中。近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制定并发布的《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文化企业的特殊性提出了一系列无形资产的评估办法,引发业界尤其是中小文化企业的关注。
北京典雅天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李典说,最近几天的朋友圈被《意见》和解读“刷屏”了。5年前,李典以小剧场话剧为切入点,创办了这家以演艺产业为主营业务的文化企业。如今,典雅天地已从一家小型工作室发展成了在“新三板”市场挂牌的演艺企业。
改造上市、兼并重组、对接风投、银行贷款……这些年典雅天地的资本运作可谓“丰富多彩”。在李典看来,这一切都是为了给公司寻找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社会如何评估我们公司的价值,我们能否在资本层面获得与未来价值相匹配的发展机遇,非常关键。”李典说。
事实上,估值低,一直是困扰中小文化企业进一步扩张的关键问题。“中小文化企业往往以无形资产为主,而这类资产的价值不确定性又很大。长期以来,外界对我们的价值评估有一种无章可循的‘迷茫’之感,这使得企业价值难以得到充分体现。”李典说。在他看来,大多数投资方对中小文化企业进行资产价值评估的时候,往往取决于投资者的个人主观判断,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局限。“他们的评估行为有时候更像一种艺术,而不是一门技术。”李典坦言。
《意见》的出台,让诸多中小文化企业经营者眼前一亮。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郭全中表示,相比之下,《意见》提出的办法对文化国企改革更具指导意义,而对正处于成长期、高度需要金融支持的中小文化企业的缺少应有关注。
早在上学期间,王思坦、赵仁奇等就是学校里的“名人”,毕业后,这几位热爱影视、有志向的同学合伙创办了北京葆鲜时刻影视文化公司,专注于网络时代的影视内容原创。从早期的几个人到现今的20余人,他们已在圈内小有名气。为进一步发展,公司创始人王思坦这两年接触了很多投资者,有业内名人,有金融机构,也有同行企业,但最终的结果都不甚理想。“投资者大体分两类,一类以业内人士为代表,他们往往想利用自身的资本优势来掌控我们的企业,从而提出控股、收购等一些苛刻的投资条件。另一类以金融机构为代表,他们对影视行业了解不深,给出的价值评估结果也不够理想。”王思坦说。种种困惑,困扰着王思坦和他的创业团队,用他的话说,这个从“0”到“1”的过程是创业者最难的。
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看来,当前中小文化企业与金融资本对接时,在估值方面存在两大难题。一是中小企业的投资者往往具有“急功近利、急于变现”的心态,很难对企业的成长性作出科学评价。二是中小企业的无形资产评估本身就较大型企业有一定的劣势,因此评估标准很难掌控。“同样一个明星或创意作为无形资产,放在中小企业手里和大型企业手里所评估的效益可能完全不同。”陈少峰说。
相比很多文化创意企业,北京青藤文化创意有限责任公司的“命运”似乎没那么坎坷。2015年,公司创始人费旭然在接触了七八家投资方之后顺利实现了首轮近900万元的融资。“当时对我们的估值算是比较高的了。”费旭然回忆。有了资本的助力,青藤文化顺利完成了主营业务的转型升级和企业的股份制改造,现在正在酝酿下一阶段的战略动作。“事实上,当前中小型优质文化企业并不少,但真正能打造出自身品牌的却不多。这需要企业的自身实力,也需要资本创造机遇。”费旭然说,“我们更希望在资产评估方面,尽快出台规范性的行业标准,使中小文化企业的资产估值更加科学可信,为社会资本关注文化行业创造环境和条件。”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向民说,《意见》在宏观战略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要真正实现对广大中小文化企业的普惠,还需看实施细则的出台与落实。“一方面需要各个部委、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抓紧针对细分行业的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设计出台有关规定;另一方面则需要加快完善信用保障体系,创新金融对接模式,使无形资产的评估风险能够尽可能降到最低,最大限度保证投资方和企业的共同利益。”李向民说。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林思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