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文化惠民多会采购些锣鼓、书籍、音响等发给基层,改善群众文化活动的硬件条件。财政出资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这件好事如何在落实中不走样,如何达到好的效果,值得重视与思考。
笔者老家在鲁西北的一个普通村庄,这几年也兴起了跳广场舞的风气。春节期间,每天下午到晚上,村里街上跳广场舞的人不断。一套自购拉杆音响,晚上再亮起一盏灯,人们就跳得有滋有味。但说到县里的惠民物资,他们却满腹牢骚:“我们天天跳,人也多,却没有啥补助。隔壁村没有舞蹈队,却搞来了十几套腰鼓,放在村支书家里闲着。”乡邻的抱怨,虽有“嫉妒”之嫌,但也能暴露一个问题:很多地方的文化惠民,尚缺点精准度。长此以往,有些村对需要的文化物资可望而不可即,有的村却拿到了“不对口”的物资,闲置浪费;有些村得到的扶持越来越多,有的村文化条件却没有得到改善,旱涝不均,何谈均等?
要解决文化资源基层分配不均的难题,笔者认为,应强化监督和考核。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抽调专门力量组成督导组,文化物资到基层,哪些物资发到哪里,依据是什么,使用效果怎么样,都要建立督查和反馈机制。唯有如此,才能使文化惠民落到实处,达到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目的。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林思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