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策解读 > 内容

话扬剧 谈艺术 论发展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5-12-17

国家级非遗剧种扬剧艺术研讨会专家发言摘登

季国平(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一个剧种的发展,最核心的就是要有戏,这几年扬剧的发展与李政成有直接的关系。李政成以他的努力在剧目创作、在他自身的表演创作上也有很大的发展,我们也看到了扬剧的希望。中国戏曲学院创办了首届扬剧本科班,有了这些年轻人,扬剧才有希望。扬剧《衣冠风流》的演出展示了李政成领衔主演新创剧目的成就,也体现出扬剧艺术在传承发展上的一个阶段性的成果。现在以出人、出戏为关键引领当代扬剧的发展,而且是从扬剧自身的特点、魅力入手,在学习借鉴中把自身的特点放大,这一点做得是好的。

王绍军(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

我们连续两年招收扬剧专业学生,这是一个非常少见的现象,由此可见对扬剧的重视。一出戏可以救活一个剧种,一个优秀的演员也能带领这个剧种走向新的时代。可以说,今天的李政成已经朝着这个方向在迈进,已经肩负起这个责任。

周育德(中国戏曲学院研究员):

一个剧种能够存活,一是要有优秀的人才领衔,二是有优秀的剧目做支撑。扬剧未来怎么办?要有人把国家的非遗剧种真正传承下去。为了培养人,扬州市政府出钱办学校,扬剧班办得非常好,为什么?他们在全国范围内邀请名师,不光是扬剧艺术家,还把好多剧种艺术家都请来当老师,比如请裴艳玲做他们的名誉校长,这个号召力有多大!

裴艳玲(中国文联副主席、京昆梆艺术大师):

我跟李政成能够成为师徒关系,先得感谢扬州市扬剧团,没有这个团我不认识他。他底子好,有实力。这底子不是我给他的,是人家先天就有的。扬剧有那么好的唱腔,还有具有代表性的念白。扬剧别完全学京剧、梆子,全学了就成为了“扬剧梆子”。必须眼睛向下,找回扬剧原来那个模式。

崔伟(中国剧协秘书长):

扬州在戏剧传承方面,戏、人、观众,传统和现代,表演和文学等,结合得很紧密,有战略的思维、战略的布局、战略的行动。扬剧的传承发展离不开传统的深厚基础,但是任何传统都不是一个凝固的东西,每一代演员都往扬剧这盆水中注入新鲜的水,才会使它变成浩瀚的大海。李政成的戏里,既有扬剧的传统,同时又有一种专属于李政成的人物立体感,他演得非常自信。以前扬剧家长里短的很多,现在真正提升是在文化品格上。

赵忱(《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辑):

我是专程为李政成赶过来的。我知道他是好的,可是没有想到他这样好,我看他手眼身法步,包括他高亢的以及温润的唱腔,非常多样,可能是跟拜了裴艳玲为师有关。扬剧一定是自己的扬剧,但是扬剧也要吸纳所有当下发展很好的戏曲的精华,李政成是扬剧的“王子”,但是你看得到李政成是吸收了很多精华的李政成。我希望无论是在戏曲界还是在音乐界,不要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打转,大家一块打开心胸往外看。

王馗(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扬剧有独特的气质跟品质,扬剧《衣冠风流》的演出让我看到两个关键词,也是让扬剧走出来的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国家级非遗剧种”,另一个是节目单上写的“领衔主演”。这个“领衔”意义在什么地方?中国有活力的剧种现在起码有几十个,它只要有活力,一定是有一批人在那里。但是这一批人一定要有一个或者几个是与众不同的。我觉得李政成就属于与众不同的,是要引领这个剧种的方向,要走出地域,走向全国,甚至要走向世界,使之变成人类共享的遗产。

赓续华(《中国戏剧》主编):

我把戏曲称作是方言的艺术腔调,扬州的艺术腔调就是扬剧。李政成是非常棒的文武生,扬剧就因为有了李政成,才有了新的高度,所以李政成能走多远,扬剧就有多高,能坚持多久,直接关系着扬剧的发展。

陈培仲(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衣冠风流》是一出严肃的新编历史剧,剧中人物实有其人,描写了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它语言典雅畅达,蕴含的信息耐人寻味。李政成声情并茂的演唱,既感人肺腑又悦人耳目。我再次为《衣冠风流》点赞,为扬剧喝彩。

苏东花(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李政成作为扬剧领军人,还站在培养后代的角度,把孩子们送到中国戏曲学院来培养,这是一种21世纪的战略大视野。中国戏曲学院多元素的戏曲氛围土壤,给了孩子们横向借鉴、开阔视野的环境。李政成有舞台上这些优秀的演员们,不断在唱腔和念白上把自己剧种的特色传授给孩子们,为他们量身打造更好的剧目。

周传家(北京联合大学教授):

李政成是个非常全面、非常优秀的演员。现在扬剧在一峰独秀、一览众山小的前提下,如何继续吸收时代的营养,使扬剧紧跟时代,提高其观赏性,不断开拓市场,同时还要引进其他剧种的一些东西,甚至搞一些嫁接,促进其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这是剧种面临的问题。扬剧从来都是不保守的,从来都是在不断地革新、不断地成熟。《衣冠风流》应该是标志着扬剧一个发展阶段的剧目,它是一个奇葩。

吴乾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上世纪50年代我在上海看过扬剧,现在我又看到了扬剧的现状。我感觉扬剧有打出去的可能,扬剧现在有一种扩张、一种往前走的态势。但是扬剧要扩张、要前进、要发展的话,首先要有精品,而且要有精品的标杆。扬剧接地气,不能够单纯地往雅方面发展,同时,扬剧也要有几套笔墨,能画大写意,也能画工笔画。扬剧当中那些普通的白口,里头包含了许多人民的智慧,我们不要把这方面的传统给丢了。

谭志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我的题目叫《扬剧沿着〈鸿雁传书〉的路走下去》。如果说《鸿雁传书》是扬剧一代宗师高秀英创造的扬剧时代的话,在今天看到李政成也在创造着扬剧的新时代。看了李政成的演出,他身上非常漂亮,有昆剧的东西,也有京剧的东西。了不起的是什么?李政成化成了人物,化成了表演,真的完全是扬剧。我觉得从今天来讲,文艺大开放,多少外来的形式涌进来,所以要用一种开放的心态来进行创作。

张关正(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扬州为扬剧的保护发展繁荣做了大量的工作。应该说扬州的领导有远见,知道什么是真货、是宝贝。《衣冠风流》这台戏再次证明戏曲是角儿的艺术。一个剧种、一个剧团能否活得下来、站得住,关键是看有没有好角儿、有没有好戏、有没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队伍。所以,人才的培养是扬剧传承发展的根本。希望新一代的学生无论在扬州还是在北京,一定要爱扬剧、了解扬剧。

奎生(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我重点说这个演员李政成,我看他唱做念都很好,就是没有打,但是我看出来他完全可以打,他完全拿得起来。我希望李政成应该向京剧艺术大师李少春看齐,把李少春当成自己的目标。他能做到这一点的话,可以把扬剧推向更大的区域。

颜全毅(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我觉得这个戏相当精彩。历史剧、文人剧很多,写得非常正,《衣冠风流》这个戏达到了一个“奇”的程度。南戏也好,传奇也好,很重要的一个字就是“趣”。戏曲毕竟不是历史,能否在舞台上呈现出特别让人流连忘返的情节来,故事和情趣共同构成了戏曲创作的主体。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谢自旋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