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更是一座城市魅力之所在。虽然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那些曾灿烂辉煌的古代历史和文化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渐行渐远,但作为城市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它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为了深入探究草原钢城——包头在草原文化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包头在“草原丝绸之路”和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融合带上的独特地位,以及如何推动包头文化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11月28日,中国文化报社理论部与包头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主办了“草原丝绸之路与包头文化建设”研讨会。本着小范围、高聚焦、高品位原则,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和包头本土的12位文化界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各抒己见,提出了各自的理念和观点,为包头市文化发展献计。
● 包头文化的优势和内涵
包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就是沟通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重要纽带,促进了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包头素有“塞外通衢”之称,是汉民族茶文化、丝绸文化向北向西传播的重要通道,也是陕西、山西人走西口的重要落脚地。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认为包头文化特色鲜明,具有独特优势。
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徐涟说,草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五千年的文明演进当中,在北方辽阔的草原地带,游牧民族以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创造,成为推动中华文明融合创新生生不息的重要力量。要完整地理解中华文明就必须更好地理解草原文化的价值意义和历史地位。包头文化的多面性典型地反映了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关系的深层互动,有关这一区域的大量典籍资料和巨大的历史文化遗存尚待我们以新的文化视野和学术胸襟加以梳理和消化。包头市主动推动这次学术研究并把这种学术研究和新的文化战略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对推进地方和区域文化建设具有广泛的启发意义。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徐文海给包头文化概括了两个字:“汇通”。他说,翻开包头的历史纵向一查,始终处于变动,迁进迁出,不同的部族、不同的人物在这个舞台演出着有声有色的人生大剧。“我觉得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事,可能在中国的其他地方很难找到这样的一个城市,所以包头这种开放式的胸怀、这种多元的文化、这种高瞻远瞩式的精神一般地方绝对做不到,我觉得‘汇’和‘通’能概括包头文化的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理论研究室主任陈建樾表示,包头文化在内蒙古地区比较特别,它有更开阔的视野、更高的知识水平、更开阔的胸襟、更包容的气度,由此展示出在草原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这个节点上它更具有开放性这样一个样态,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他希望包头既注意弘扬区域文化,同时又注意让少数民族同胞亲身参与文化的创造和建设,使得他们能够在拥有民族文化光荣的同时,还能够在文化利益的格局中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真正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从而更加认同国家,认同地方政府的治理。一个开放性的、有胸襟的、有胸怀的这样一种文化理念,才能够更多地吸纳资金、资本、人才,才能够通过文化建设形成一个所谓文化上的高地,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萨仁格日勒认为,要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前提下谋求包头文化建设的转型。当中,包头的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种种方面都应被涵盖,并给予重点关注。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贺金瑞认为,在草原丝绸之路建设当中,包头应该说是地处前沿地带。怎么发挥我们地处前沿这个优势?首先,要把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推向世界。第二,我们有桥头堡的地位,是否可以考虑在包头形成一个东西方文化的集散地?第三,要讲“睦邻”。2014年8月21日至22日,习近平主席对蒙古国成功进行了国事访问。今天,包头怎么做好和蒙古国、俄罗斯商品的集散,做好把中原、内蒙古的商品经包头向那边集散?我们要有新思路新谋划,充分发挥地理优势。
中国文化报理论部副主任杨晓华发言的题目是《在民族复兴的时代呼唤一个诗意的包头》。他从对包头城的象征符号——“鹿”文化内涵的解析开始,褒扬了包头这一文化区域上先祖们对诗意生活的营造和追求。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分析,游牧文化和工业文化构成包头市的两大文化积淀。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一样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和推动,但是农耕文化的追求和游牧文化的形态构成“天人合一”前提下的动静两种文化的对立和统一。在工业文化的时代,人征服自然的能力被极大地激发和凸现出来,但是人作为主体的过分强大和自信,也造成了新的问题。这种历史实践充分体现在近现代较为发达的主客二分的哲学体系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格局中,应该在更高境界上建设一个诗意充沛的美丽包头。
● 包头与草原丝绸之路密不可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包头作为国家重要的重工业城市,汇集了来自祖国各地的大量科技人才。十八大以后,中央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包头市面临着新的机遇,如何站在更深广的历史维度上理解包头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赋予其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是落实中央“丝绸之路”战略部署、中西部崛起和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
包头本土学者张贵认为,第一,包头故地和民族与丝绸之路在政治、经济、文化中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游牧民族由分散到集中,包头集中有八个民族,这八个民族在丝绸之路的历史行程中有着密不可分的文化关系。张贵举例说,1124年,耶律大石就从包头出发建立了西辽国,另外,马可波罗走的路线就是经过包头最后到的大同,这条路和丝绸之路完全契合。“所以包头故地的各民族、古老的包头人与丝绸之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二,丝绸之路的文化圈,这个文化圈与蒙元文化、西口文化关系的见证都集中在包头,“在丝绸之路所形成的文化圈里,每一处都留下蒙元文化的痕迹。尤其到了近现代,包头好多商贩都在丝绸之路的节点上设立商号,西宁、哈密都有包头商号设立。”张贵表示,茶道与丝绸之路的结合,包头是个枢纽。第三,从清代开始,草原丝绸之路的繁盛与古丝绸之路相对接,而这一条草原丝绸之路包头是重要的节点和起点,包头每年从丝绸之路这条路到科布多的团队至少1000支,包头的众多商号就是在这一条草原丝绸之路与古丝绸之路的节点上得到发展的,包头因此也成为我国西北皮毛集散的重镇。第四,文化部、财政部提出来要建立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这个走廊里面离不开包头,因为藏在包头有深厚的文化。张贵认为,基于以上四个方面,草原丝绸之路要想搞文化产业带,就应该研究包头历史,也应该把包头的文化加进去。
包头本土学者郑少如认为,在长江文化、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中,草原文化是最早形成的,所以最早的丝绸之路应该是草原丝绸之路。为什么包头成为了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因为包头大部分正好处于北纬45度到50度之间,这是一个天然的草原地带,没有大山的障碍,没有大河流的阻隔,地势平坦,人们走多了,就走出路来了,先是游牧民族的游牧,再加上中原走西口的这些人的后续的开拓,人们不辞辛苦,有时候是冒着生命危险在这条路上行走,才走出一条草原丝绸之路。
包头本土学者朱丹林说,首先,包头所在的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通道。海洋文明在希腊,其他都是陆路的文明,都是靠着大河的文明。那么在这样一个情况下,草原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最早的,包括民族经济文化,包括语言和生活习俗交流的一个大通道。从人种上来讲,在纪元前2000多年,希腊文明的火花已经溅落到了中亚。在中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重税勒索,文化交流被迫中断了,但是我们草原文化的交通并没有断,草原丝绸之路基本上是畅通的。第二,几千年来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在这个草原丝绸之路上创造了极其丰富而且沉甸甸的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交流、文化吸收、宗教的交流,这些历史文化都在包头以不同形式遗存下来。朱丹林认为,学者们对草原丝绸之路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习俗等方面做的研究,需要更加深入和系统。在草原丝绸之路的问题与包头文化建设上,做一些历史的研究是必要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青格力说,内陆欧亚的自然环境决定了游牧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形态。自然条件的不可再生和经济、社会的绝对受制约性是不同于农耕社会的重要特征。因此,不能形成宏大长久的社会和经济建筑。而保持平衡是游牧社会的生存方式,也是目的。“分散”是常态,“集中”相对短暂,“分散一集中一分散”为基本运行轨迹。分配,是保障平衡的内在机制和动力。包头地处游牧与农耕文明的交界处,对于中原而言长城地带也许是边陲,但对于游牧民族而言,既是分散的目的区域,也是集中的中心区域。当蒙古高原失去平衡的时候,它是分散区域。而分散的族君就地再形成集中时,它成为集中区域,必然要面临再次分散。分散与集中的具体状况或过程不同,有时是平稳的,有时也许很激烈。那么历史上,包头以及河套地区,在游牧社会分散之释放能量过程与集中之吸收能量过程的巨大震动中,具体以怎样的形态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又怎样保持特色的,这需要深入研究。也可成为今后特色发展的一个参照点。
● 构筑草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高地
研讨会上,在充分肯定包头文化优势的同时,与会专家学者还畅所欲言,从不同角度对包头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周竞红认为,面对“一带一路”的国家大战略和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棋局,包头需要审慎定位自己的文化建设目标、建设特性和建设进程。包头的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包头自身的发展,其实也关系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关系到民族团结的加强和国家北疆的安全稳定,关系到各民族群众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包头文化建设诸多目标中,需要配合“一带一路”这样的战略目标,在诸多的目标中要更加鲜明地突出一个重点,就是草原文化现代化高地这样一个特色。
周竞红说,拓展“一带一路”建设最能体现民族软实力和发展活力的是充满文化活力的民间交往和交流,民心相通最广泛的领域更直接体现在文化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特别是历史语言宗教风俗的民间认知和教育。包头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构筑草原文化现代化转型这种高地,增强自身的魅力和影响,同时更加彰显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建设的能力和影响,并能在向北向西开放中发挥民心相通的独特作用。
从基础文化层面而言,草原文化是包头区域文化的底色,农工文化、商贸文化、工业文化是这个区域文化的延伸。从人口来看,蒙古族人口或者说草原文化主要载体的人口其实比重非常少,这其实是包头文化资源发掘的一个短板,但同时也是包头的一个重大机遇,包头可以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的过程中,为了推动文化建设,寻求民心相通这个过程中,重新确定“草原文化现代化高地”这样一个目标,增强自己的包容力和吸引力。为此,包头的文化建设在体制机制方面要有开放、创新的举措,还应该在建设布局和着眼点上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动员全区的草原文化资源,在“一带一路”战略引导下,推动构建草原文化现代化转型并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中国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朝克吉勒图认为,包头市政府抓住时代脉搏,以大视野、高起点定位包头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他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包头市文化建设提出五点意见。首先,包头的文化建设需要创新。包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从古代到今天,包头积淀了厚重的文化遗产,今天要从事文化建设,就需要把遗产转化为资源,尤其是注重地方特色的挖掘和民族元素的表达,这都需要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进行大胆的创新。第二就是包头文化建设要坚持协调发展。领导重视、各部门协调配合,共同支持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五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涉及建设全局的事情,从管理上加强协调、合力推进非常重要。第三就是包头文化建设要坚持绿色发展这个理念。草原本来就是绿色文化。从精神领域来说,应该注重在推进整个文化工作的过程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持;从文化工作的内容上来讲,绿色的发展也内在地包含了在生态文明的理念下,实施对草原文化的保护和经营。第四就是包头文化建设需要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在全球化的时代,包头文化建设要打开视野,放眼全球,要敢于在新时代的交通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大胆走出去、请进来。“包头的条件还是不错的,其实我们不要仅限于草原丝路,有好多产品完全可以跟海上丝绸之路打通,要做到经济、文化对接。”朝克吉勒图说,他作为蒙商会的高级专家,建议在包头召开全国蒙商会,支持包头建设的洽谈会。第五就是包头文化建设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更多地让文化发展繁荣成果普惠于民。
内蒙古农业大学管理学院书记高潮认为,包头市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机遇就是十八大精神的逐步落实,文化建设的地位和重要性更加突出。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挑战在于包头市需要在新的大格局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凝练自己的特色,形成上下一致的共识。
高潮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像包头这样的地方有实力来推进文化建设,解决很多过去没有得到充分解决的一些问题。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但是国际上也公认,文化的投入产出比是非常高的,文化像空气一样存在于百姓生活的各种空间,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老百姓最容易受益。由于文化的特殊性质,还可以发挥聚人气、增活力的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在思想道德方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方面,市场是不会发挥太多作用的,在这方面政府要发挥倡导和引导作用。
高潮建议,首先,包头要建立文化建设的中长期专项规划。规划解决几个问题:第一,解决思路的问题,第二,解决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第三,解决投入问题。一定要做一个可持续有远见的东西。还要形成几个抓手。企业文化就是最重要的抓手,让包头的大企业拿出来,一个个都是包头的名片、内蒙古的光荣。企业文化对企业来讲也有积极性,也容易形成创新精神,通过对企业文化进行顶层设计,促进好的企业文化的交流推广。企业文化是工业文化的组成部分,从现实性上来讲是包头文化最大的亮点。包头应该重视文化符号的建设。纽约百老汇一条小街上几十家剧院,有的剧院几十年就演一台戏。去莫斯科你要有时间就去看马戏表演,天天都在演,火爆到买不上票的地步。如果包头有这么一些符号性的东西,天天在剧场里面演出经典,那将大大增强包头文化的魅力。包头的体育文化、足球文化也有很好的基础,有条件建立独特的文化符号体系,塑造良好的文化形象。此外,要高度重视文化人才的建设。现在,文化流失太多,表现在人才流失上。上海、深圳很多文化场所的歌手、乐手都是内蒙古人,很多人在在自己的故乡都唱不起来,跑到人家的地方去生存,当然这对扩大草原文化影响力是有好处的,但是也反映了人才流失的现状。我们如果想在“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上讲好包头的故事,就得充分地信赖和支持包头的文化人参与包头文化的建设和创造。在建设中要首先注重民族文化的保护。在强势文化的冲击下,某些好的文化传统消失得太快太多。游牧文化在新疆有、甘肃有,内蒙古很多地方快没了。把文化遗产保护好,才能传承好,创新就有了源头和基础,比如包头的几座佛教寺庙都是国宝级的遗产,要注重保护。我们尊重历史,这样会更加使包头这样的工业城市不失掉厚重的历史感。
● 催生包头文化的新生态、新局面
包头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白清元表示,近年来,包头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强文化建设的力度,作为草原丝绸之路重要的节点,包头应该有所思考,有所作为。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在这里交汇了几千年,应该说这是包头文化的永久底色,也是积聚文化力量、确立文化形象的独特优势。“我们应该以这样的一种更加宽阔的历史视野来重新审视包头文化建设,要跳出包头的文化建设来看文化建设,要在更大的文化版图上找准文化定位,这个更大的文化版图,就是一个重要的坐标系,就是草原丝绸之路,我们要在草原丝绸之路上找到立足点,找到发力点。”
白清元说,下一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应该放开胸怀,打开思路,在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产业和事业、当下和未来的多重维度中,积聚各方力量,整合文化资源,一方面推进学术研究,提升文化自觉,促进市民文化素质的普及和提高,另一方面把文化研究和精品创作结合起来,推进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催生包头文化的新生态、新局面。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谢自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