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1月1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李烈 唐亚新)明明可以靠颜值,却要辛苦秀才艺。参加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的各国艺术家真是太拼了!每当夜幕降临、茶余饭后,他们把村头、街心广场、学校等地变成舞台,献上一个个具有异域风情和民族文化魅力的精品节目,让亚洲艺术节这场文化盛宴惠及更多普通人。
精品荟萃,十足的国际范儿
10日晚,泉州师范学院陈祖昌大礼堂内弥漫着浓郁的东南亚风情。菲律宾巴杨尼汉舞蹈团表演了民族传统舞、竹竿舞等10个节目,师生们看得如痴如醉。
这支菲律宾唯一的国家级专业民族舞蹈团,曾7次获得世界级舞蹈比赛的奖项。领舞佩特拉说,该团着重展现菲本土文化,并把传统的音乐、服饰、舞蹈和现代流行艺术融合,创作出很多精品节目。“这次来泉州,我们带来的(节目)都是最好的!”
最好的艺术、最好的表演,这便是亚洲艺术节的向心力和吸引力。展演活动负责人朱建民透露,第一次有这么多国家、这么高水平的艺术团前来参加展演。“蒙古国的艺术团以国家音乐学院为班底组建;韩国不仅派出了国家艺术团,光州、清州两个‘东亚文化之都’也组建艺术团来参演,场场都是国际范儿。”
孟加拉国派出的舞蹈团由直属于该国文化部的国家级艺术院校牵头组建。团长萨米娜·胡赛恩说:“虽然都是我们的拿手好戏,但为了亚艺节,大家专门拿出三周时间精心排练,让舞蹈在编排和细节上更趋完美。”
广场献艺,带来社区嘉年华
进入11月,南国的刺桐之夜秋风亦萧瑟。但源和堂1916街区的广场舞台,却每晚都在上演热火朝天的追星“千人行”。
“他们表演得太好了!我来晚了,只看到泰国舞蹈,没听到蒙古音乐,可惜!”新奇的外国文艺秀,让郑大妈也成了“追星族”。9日晚,蒙古国赛达乐队的4位艺术家表演了8首精品曲目,在马头琴奏出的悠扬乐声中,观众一会儿走进阳光初照的树林,一会儿来到了万马奔腾的辽阔草原;泰国文化部选派的舞蹈团献上了5个经典节目,艳丽服装和多姿多彩的舞步让观众大开眼界,仿佛置身于洒满阳光的东南亚。
“哪里贴近老百姓,我们就把最好的节目安排在哪里。就是离泉州城最远的安溪、永春、德化,也能看到高水平的表演。”朱建民告诉记者,所有演出都是开放、公益的,主办方希望通过这种“送节目到身边”的方式,把亚洲艺术节办成全民参与的盛会,办成“咱厝里的嘉年华”。
组织者的努力没有白费。对这些办在家门口的艺术大餐,群众报以极大的欢迎。年过五旬的蔡婉如是名摄影爱好者,为了记录下最美的舞台,她下午4点就吃好晚饭,演出开始前一小时就“抢占”第一排的黄金位置。
表演落幕,友谊花仍将盛放
除了11个亚洲国家级艺术团的展演,宁波、日本横滨和韩国光州、清州这四座“东亚文化之都”城市间的友谊,也在一场场展演中一次次加深。
友谊,是亚艺节艺术展演的一个突出主题。8日晚,刚刚结束开幕式演出的各国艺术家意犹未尽,在酒店大堂、走廊,甚至停车场里就开始了交流。虽然有些语言不通,但只要舞跳起来、歌唱起来,大家很快就交上了朋友。
蒙古国领队沙达尔·那撒多说,他们这几天跟韩国、印尼、越南等国的艺术团交流好几次,不仅互相学习音乐、服饰和表演形式,还熟到一起打电脑游戏。“在这里的3场演出,我每一场都交到了中国朋友,以后要尝试把中国元素加入舞蹈中。”泰国舞蹈演员艾德说。
孟加拉国舞蹈团在亚艺节得到了一件漂亮的礼物——泉州市青少年宫赠送的一尊“天地方圆中国红”德化陶瓷作品。团员们抱着它合影,爱不释手。
相聚时光总是匆匆而过,但友谊已在彼此心中生根发芽。印尼艺术团领队哈尤诺的离别赠言很有代表性:“第一次来福建,第一次吃到田鸡,第一次分享这么多国家的艺术。我们爱亚艺节!”
记者手记>>>
“海丝亲戚”越走越近
没有太多的大牌,没有过多的流行元素,而是用更多原生态、接地气的民族元素,将“亚洲情调”一一呈现出来,这是亚艺节精品节目展演留给大家最深刻的印象。
精品节目展演结束后,记者在泉州市青少年宫门口遇到了意犹未尽、仍在讨论节目的泉州市民。全程观看了孟加拉国艺术团舞蹈表演的中学生林晓彤告诉记者,第一次如此零距离地接触到孟加拉国的文化,觉得既新鲜又精彩。这场过后,还要再看两场。
借助亚艺节的平台,印尼、泰国、孟加拉国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用艺术表演的形式,将本国特有文化直观地表现了出来,让观众
如林晓彤一样痴迷于观看艺术演出。
亚艺节精品节目展演之所以广受欢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表演形式很亲民。据不少表演者介绍,这些异域风情浓郁的精品节目,来泉州演出之前或多或少都增加了一些迎合中国观众的元素,再加上主办地的推动,赢得观众的一阵阵掌声也就不足为奇了。
通过接地气的文化交流打前站,“海丝亲戚”越走越近,关系也愈加亲密。海上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更是文化走廊。这些零距离的文化交流,也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福建,注入了更加多元开放的文化内涵。
镜头>>>
文化交流“甜蜜蜜”
“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9日晚,在泉州音乐厅里,来自孟加拉国艺术团的表演者和泉州本地观众一起合唱了邓丽君的经典歌曲《甜蜜蜜》。
“之所以选择《甜蜜蜜》,是因为我知道这首歌在中国非常有名。”表演者之一的孟加拉国希尔帕卡拉艺术学院演员如玛娜·伊萨拉姆介绍说,她们希望借助这首中文歌和大合唱的形式,来表达对中国的热爱,同时也希望中国和孟加拉国文化交流越来越“甜蜜蜜”。
《甜蜜蜜》的大合唱其实来得有些突然。“这个节目是临时增加的,我们常规表演中没有这个节目。”伊萨拉姆说,这是她第一次来中国,出发来泉州之前,她特意找了几个生活在孟加拉国的华人朋友,花了一周时间,学会了这首经典歌曲。
“这种大合唱的感觉特别好。”参加合唱的泉州本地观众林莉说,特别喜欢这种互动性极强的表演形式。在她看来,不少观众可能无法领会孟加拉国舞蹈的文化内涵,但一首耳熟能详的中文歌曲便可以立刻拉近大家的距离。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傅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