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颜庭寿,199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编剧,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原福建省歌舞剧院编剧,其创作的闽南语歌曲《吃苦就是吃补》荣获“五个一工程”奖优秀歌曲奖。
《丝海梦寻》打动联合国官员
一条奋进的轨迹,一面历史的镜子,一曲民俗的情韵,一道友谊的彩虹。今年,由福建省歌舞剧院创排的大型舞剧《丝海梦寻》相继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和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上演,受到联合国官员和各国代表的好评。
这部舞剧的执笔颜庭寿就是咱厝人,《丝海梦寻》是根据他23年前创作的舞剧《丝海箫音》重新创排的。颜庭寿说,时隔二十余载,重新创排的《丝海梦寻》更加契合我国当前“一带一路”战略,也更具国际文化艺术审美视角。
“改编后的《丝海梦寻》增加了泉州与各国在市场上的贸易场景,呈现了泉州人与国际友人和平相处、增进友谊的情节。”颜庭寿说,《丝海梦寻》在舞台上重现了当年泉州港“市井十洲人”的繁荣景象,南音乐器洞箫贯穿始终,整部舞剧提线木偶、“火鼎公婆”、拍胸舞等泉州文化元素无处不在。
去年年底,这部取材于泉州的歌舞剧首度在泉州上演,获得泉州观众的广泛赞誉。去年5月在上海举行的亚信峰会开幕晚会上,《丝海梦寻》更是成为整台晚会中,集中体现“海上丝绸之路”主题的唯一节目,将800多年前泉州东方大港的繁荣景象和开放胸怀,呈现在各国首脑面前,赢得参会各国嘉宾的热烈掌声和普遍赞赏。
颜庭寿说,《丝海梦寻》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展示海上丝绸之路辉煌历史的文化名片,他期待这部作品能赴更多的海丝沿线国家巡演。
海丝文化是音乐创作的宝库
“是船与帆的相邀,才有丝海箫音逐浪高;是苦与乐的相守,才有海容星月同辉耀。听不够涨海声中十邑商贾街头闹,看不够春暖花开瓷花缤纷茶香飘……”3月31日至4月2日,福建省著名音乐家“海丝扬帆”主题音乐创作采风团莅泉采风,颜庭寿作为采风团重要一员回乡,为家乡创作了《大海回响》和《刺桐花开》等歌曲。
颜庭寿说,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大有可为。历史形成的海丝文化和多元文化将在未来焕发出新的光彩,本土音乐家要有紧迫感和使命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来,讴歌伟大的时代。
颜庭寿说,800多年前,泉州先祖们身上的血性,敢闯敢拼的精神,是海丝文化的核心精神。当前国家倡导的“互联互通,共享共赢”理念,与泉州的包容性是一脉相承的。在进行音乐作品创作时,要将这些文化元素充分展现出来。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对接,融入陶瓷、茶叶和丝绸等泉州元素,创作更加感人的时代音乐。
颜庭寿认为,要深入挖掘泉州海丝文化,在此基础上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结合起来,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时代之歌。除了歌曲,还要创作民族器乐作品、交响音乐和歌舞作品,亦可大胆地将泉州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结合起来,创作出多样化的音乐作品。
创作闽南语歌曲弘扬闽南文化
2007年,在全国第十届“五个一工程”评选中,颜庭寿作词、章绍同作曲的闽南语歌曲《吃苦就是吃补》荣获“优秀作品奖”,在全国20首优秀歌曲中得票数排名第六。2006年,这首歌还荣获中华首届闽南语歌曲创作演唱大赛金奖。
“《吃苦就是吃补》用闽南语的韵味唱出了闽南人的精神。”颜庭寿说,中宣部组织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是衡量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文艺创作水平的重要奖项。《吃苦就是吃补》能在全国这一重要奖项评比中脱颖而出,充分说明闽南语歌曲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打动全国听众。
“从小就听阿姆讲:吃甜不如吃苦,吃苦就是吃补。”颜庭寿说,与章绍同讨论作品时,忽然想到闽南地区流传很广的老话“吃苦就是吃补”,它与“爱拼才会赢”一样,体现的是闽南人的一种创业精神。
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至今在全国传唱不衰,颜庭寿认为,闽南语歌曲要出彩,关键有三点:一是韵味,二是精神,三是来自生活。颜庭寿从事歌舞艺术几十年,关注海峡风云变幻,放歌故乡风土人情,1982年,他的第一部大型歌剧《相思曲》写的就是两岸悲欢离合的故事,演出时反映强烈。
“山路弯弯,山路弯弯,你和我共撑一把小花伞。”颜庭寿创作的歌词《小小花伞》获全国少年儿童歌曲评奖二等奖,为中宣部向全国推荐十二首精神文明歌曲之一,并被选进中学生音乐教材。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刘永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