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内容

福船船长的故事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5-08-07

古船上都会为船造眼(捕捞船和运输船船眼朝向不一样)

林配宗现场解说如何将桅杆立在船上

橹与排水口

象征吉祥的船体花纹

把控方向的舵

兔厕(船口的卫生间)

福船制作:组装龙骨、肚墙、肋骨的福船(黄嘉辉/摄)

制作福船过程:安装驾驶室、生活区(黄嘉辉/摄)

福船制作:用竹丝挤塞粘缝(黄嘉辉/摄)

福船制作:上桐油灰(黄嘉辉/摄)

坚持造出“黑舶五青案” 延续从小立下的造船梦

在泉港区峰尾镇诚平村的一个靠人工湖的村屋旁,有个小型的造船基地。一艘长达十四米的福船——“黑舶五青案”就停在那里,让人仿佛看到了古时福船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

这艘福船是由泉港福船制作技艺申遗发起人,现任泉港区峰尾镇诚平村村委会主任林配宗对照着前人留下来的造船图纸,请教了各界的专家行家、老一辈的技术工人,组织有经验的黄氏造船人历经三个多月,花费数十万元复原建造的。林配宗表示,这艘福船承载着一个村落、一个家族以及一个地区古船建造者的梦想。择日,泉港区将为此船举行树桅、拔落令等仪式。

这艘福船能够在短时间内顺利建造完成,离不开林配宗的大力支持。为了延续一代人的梦,林配宗自掏腰包,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立志将福船技艺传承下去。

今年47岁的林配宗自小生活在福船之乡——泉港峰尾。懂事后,他便在闲暇之余跟着渔民父亲坐福船出海捕鱼……在船上摸爬滚打多年,对于福船的结构和船上的每个部件都了如指掌。

1983年,16岁的林配宗初中毕业后跟随父亲出海捕鱼,在船上给渔民们打下手。当时,“贼吃狗睡螃蟹爬”是渔民们在船上生活的真实写照,每一次出海半年至八个月,对没有经验的年轻渔民来说,一路的辛苦和危险都是难以想象的。而这些对于能吃苦的林配宗来说没有丝毫的影响。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凭着自己的天赋和才干,从一个普通的渔民,晋升为轮机长,之后又顺理成章地当上了船长,这一干就是整整九年。

“福船是典型的帆船,靠风力前行的,没有风时,全靠船夫的一双手奋力划着橹,此外别无他法。加上那时我们没有收音机,没有天气预报,船上最珍贵的仪器就只有指南针,因此,船突遇暴风雨天气时,全凭船长和船员们的经验来行船。”说起小时候在福船上的经历,林配宗很是怀念。

那个时候,初出茅庐的林配宗,看着老船长父亲与船员们用各种技巧艰难而又熟练地掌控着古老福船,很是佩服。国外的船舰都是用发动机拖动渔网来捕鱼的,而福船捕鱼全凭渔民高超的技术,可福船渔民的效率也不比国外的高科技差。后来,当上船长的林配宗心里萌发了自己造船,增强中国的渔航硬实力的愿望。

有了目标,林配宗就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即使他的舅舅(黄氏造船的传承人)告诉他,黄氏家族的祖传造船技艺,一直遵循着“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原则”,他也没有放弃。自从想学造福船以来,林配宗多年坚守在古老的福船上,日积月累,二十多年来对船体的内外部构造、部件维修等越来越熟悉,累积了不少造船知识,这也让他对福船的感情到了一发而不可收的地步。

后来,林配宗做航运生意赚了不少钱。他就想,用自己的钱为福船技艺做些事。当地村民都记得,2006年以来,他为泉港福船技艺申请“非遗”一事忙前忙后,却从不计个人得失。

近几年,林配宗又想把大型福船制作成船模。于是,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组建团队设计、制作古船模型。林配宗说,希望以后能够建造一座福船博物馆,打造泉港区峰尾镇的地标性文化特色,让更多人了解福船技艺。

晋江“古镇船王”陈芳财

领先于西方一千多年的水密隔舱技术,始于唐代,至今一脉尚存。

师傅们造船时凭借经验,无需图纸,图在师傅心中,技艺传承口传心授、传男不传女。同时,这一技艺的传承情况令人担忧。

可喜的是,泉州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传习所设在晋江职业中专学校(金井职校),晋江深沪镇大家熟悉的造船“师傅头”——陈芳财就是在这般背景下走进校园的,希望传承有人。

晋江深沪陈芳财从14岁起开始学习造船技艺,已有50年的经验了,人称“古镇船王”。

2007年,他受台湾地区的友人之托,制作了无动力仿古木帆船“太平公主”号。该船使用的是晋江深沪镇民间流传已久却几近失传的古老造船工艺——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这艘散发着闽南文化气息的仿古无动力木帆船,历经180天的漂泊,横跨太平洋。陈芳财也因此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而其掌握的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则被列入联合国2010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统计,已有两千人次以上学生听过陈芳财的讲座,每次均座无虚席。学校趁热打铁,组建非遗兴趣小组,小组从最初30人,到如今仅剩10名“精英”,陈芳财亲切地称他们为“徒弟”。陈芳财最近忙于造一艘大船,担心徒弟们误了功课,有时会派出得力助手——儿子陈春来代为上课。

陈春来既是陈芳财的独子,又是陈芳财的大徒弟。近30年的耳濡目染,他基本学会了父亲的手艺。若父亲造船抽不出空来上课,他便会顶上,到学校手把手地教同学们。

学生们大多为十八九岁,每周上两节课,每节课45分钟,每周有两个晚上用来完成陈芳财布置的课外作业,平均下来每星期相当于10个课时,远远超过其他兴趣小组的4个课时。

凿子、刨刀、卡尺、钳子……这些造船工具,18岁的卓志立如数家珍,从最初一窍不通,到学会木工工具的使用方法,再到动手实践,卓志立已能做出简单船模。

“徒弟们都挺聪明的。造船不仅靠脑力,还要有眼力,他们还不到一年,就能做出简单船模。”陈芳财欣慰地说。

造船有三种工序:锯工、木工和灰工(使船缝密实),以前师傅规定,锯工要4个月才能出师,木工要3年4个月,灰工要1年4个月。若有十个木工学徒,出师时一般仅有两个能学成。所以他说,徒弟们离“出师”还很远。(张素萍/供稿)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徐毓昭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