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创精英 > 内容

尚长荣:接地气、重生活、入人心,做老百姓的知心人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5-07-31

接地气、重生活、入人心,做老百姓的知心人

——访中国剧协名誉主席、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

  这些年来,尚长荣已记不清到底参加过多少次“送欢乐下基层”活动了。反正,只要一有时间或者身体允许,他总是闲不住,也乐得深入生活,走到人民中间,为广大基层群众演好戏,与观众同乐。

  寒冬腊月,在冰雪灾区寒风呼啸的广场上,在没有暖气的剧场、体育馆演出,手脚冻得麻木;盛夏酷暑,在40度高温的广场上和没有空调的剧场演出,挥汗如雨,衣服全都湿透……这些年来,尚长荣无论是跟随中国文联的“送欢乐下基层”和中国剧协的“梅花奖艺术团”到基层边远地区开展文艺志愿服务活动,还是在上海京剧院一次又一次地举行“京剧万里行”和“京剧走向青年”“京剧走进校园”等大型巡回演出活动,北到漠河,西到天山,尚长荣感知着人民对戏曲的热爱;深入工厂、矿山、农村、学校、军营、海岛、社区、福利院,尚长荣更是四下汶川,在灾区、在离百姓最近的地方,在为灾区群众送去欢乐的同时也感受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团结和巨大毅力,非常受教育和激励。

  “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民兄弟,无论是学界精英还是青年学子,只要我们真诚地向他们奉献出高质量的演出,奉献出足以感动他们的作品,他们便会回报给我们对民族艺术真切的热爱。”尚长荣说,观众的热情曾经一次又一次地撼动着剧场,感动和激励着平凡而执著的戏曲工作者。这些年来,尚长荣更看到许许多多的基层戏曲剧团,在相对艰难的条件下,仍然不失对传统艺术的坚守,不失戏曲人应当秉持的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创作演出了很多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尚长荣坚信,所有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经历一再证明:戏曲艺术与中国的百姓,有着天然的不可割裂的血肉联系,中国老百姓需要戏曲艺术。

  回首几十年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尚长荣认为,尽管党的文艺政策对于民族戏曲的发展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但是,一段时间以来,戏曲工作确实遇到了不少困难,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比如,对戏曲文化生态和环境保护不够,观众日益流失;有的受利益诱惑,把戏曲剧场改成“夜总会”;有的对戏曲的生存发展失去信心,片面强调因循守旧,陷入僵化;有的浮躁激进,食而不化,背离传统精神;有的病急乱投医,甚至质疑和责难新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戏曲艺术的发展道路。凡此种种,令人忧虑。对此,尚长荣表示,我们应该理性思考,更应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真正树立文艺事业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充分认识到,我们党的文艺政策和戏曲工作的指导原则,始终是围绕着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这一根本目的与宗旨的。

  “我出生在梨园世家,耳濡目染的是传统戏曲。记得1948年北平刚解放那会儿,我在西单长安剧院看了秦腔《血泪仇》和《穷人恨》,感受到从未有过的震撼。年少的我,是头一回接触来自解放区的文艺,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这种印象,逐渐成为一种烙印,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懂得戏曲是要反映人民心声的。人民需要戏曲,戏曲更需要人民。”作为新中国戏剧史上第一位梅花大奖的获得者、京剧大师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的儿子,尚长荣从父亲身上汲取的不仅仅是京剧艺术舞台表演上的精髓,更多的是舞台下做人的道理。

  “父亲对我最大的影响是他的人品,他非常耿直,侠骨柔肠,最看不得同行中人的一些辛酸悲苦,经常给周围的人一些接济,一出手就是5块大洋,你知道,在那个年月,5块大洋可不是个小数目,所以他又有个‘尚五块’的外号……”回忆起自己的父亲,尚长荣一脸自豪和幸福。正是由于父亲的言传身教,尚长荣始终把“做平常人,演不平常戏”作为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尚长荣说,梅花奖的含金量很高,3次获得梅花奖,他很珍惜,那是对他以前工作的一个评定,但人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夸耀自己,京剧艺术还是要不断创新才能跟得上时代。艺术家应该走到人民中间,走到生活深处。这不是为了作秀,是一种平常心,是自己应该做的。

  “京戏是一门非常年轻的艺术,也最能融会贯通,最能汲取时代精神,紧跟时代步伐。我们不能对一些低迷的现状老是抱怨,要播扬,要争取观众,切勿姜太公钓鱼。”谈及京剧现状,尚长荣无限感慨。他认为,“还戏于民”是曹禺先生在首届中国戏剧节上提出来的,迄今已有20年了。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老百姓的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还戏于民”的问题也显得更重要了。今天大家都在说演出市场,市场是什么?有观众掏钱买票看戏,就是市场。我们的戏剧作品在创作时,不能只想到要参加什么节,要得什么奖,更应该想想戏剧的“衣食父母”,绝不能忘了戏剧首先是演给老百姓看的。

  从五岁初次登台,尚长荣在一桌两椅的京剧舞台上一唱就是近70年。从文武并蓄的曹操,到机智敢谏的魏征,再到布衣廉吏于成龙……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舞台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舞台上的尚长荣刚劲威猛,走下舞台,他就是一个和蔼的长者,一个睿智的老人。他时刻关注着国家的政治、文化事业,谈及京剧,他说演戏演到最后,是演文化;谈及反腐,他激动地竖起大拇指称赞:这是中国的兴旺之路;谈及中国梦,他说自己现在的梦想就是国强民富,文化艺术兴旺。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戏曲事业给予很多关心和支持,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戏剧界欢欣鼓舞。面对这一良好政策环境,尚长荣希望戏剧人千万要珍惜机遇,勇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自身做起,做到“三种人”。一要做“明白人”,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坚定拥护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还要做艺术上的明白人。二要做“知心人”。戏曲工作者要感知和体贴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求所好,才能拨动人民群众的心灵潜藏,才能创作出满足他们精神需求的作品。要力戒功利主义的政绩观、浅近浮夸的创作观,要自觉摒弃“假大空”“高大全”,多接地气、贴人心。三要做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戏曲人。这些本是军人的理想信念,但尚长荣认为对于戏曲工作者同样适用。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做一个有思想有情怀的当代人,良知和气节是我们的灵魂与脊梁。当然,我们还要有做平常人的心态,演不平常戏的追求,更要心中装着人民、坚持还戏于民,惟其如此,我们的作品才能“接地气”“重生活”“入人心”。

来源:中国艺术报 责任编辑:徐毓昭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