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策解读 > 内容

比较中的《资本论》更具真理力量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5-07-28

  原标题:比较中的《资本论》更具真理力量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出版后,在国际上引起轰动,我国学术界对其也高度关注,皮凯蒂被邀请来访,相关介绍和研讨文章大批涌现。受国际上一些评论的影响,也因皮凯蒂声称《21世纪资本论》是向马克思致敬,我国有观点认为《21世纪资本论》“辅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有观点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研究了原始积累时期的资本主义,《21世纪资本论》则研究了全球化条件下处于国际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21世纪资本论》是《资本论》的续篇”。应该说,这些观点都是不正确的,因为它们混淆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界限。

  《21世纪资本论》的出版,适应了自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西方社会普遍关注不平等问题、急切寻找“治病良药”的现实需要。皮凯蒂摆脱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盲目追求数学模型,追求纯理论、高度理想化推测的做法,将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通过对300年来欧美主要国家的经济数据进行细致梳理和分析,描绘了资本主义不平等的演化过程,揭示了贫富差距持续扩大是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并提出了抑制不平等的方案。《21世纪资本论》用数据和事实说明:“经济增长的大潮”不会“使所有船只扬帆远航”,贫富差距不会随着经济发展自动收窄;自由市场不会带来经济民主,市场机制与民主自由之间并无正相关的关系;西方发达国家不是拥有平等的“机遇之地”,当代资本主义已经进入“拼爹时代”。这些都摧毁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一些错误信条,为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提供了积极资源。但是,不能因为《21世纪资本论》的这些亮点,就将它与《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混淆起来。

  从理论立场看。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运动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而从皮凯蒂的理论立场来看,尽管他声称自己“没有意识形态”,但他不反对资本主义, “一向对‘反资本主义’那些传统而粗糙的论调免疫”,他“没有兴趣去谴责不平等和资本主义本身——特别是,只要是合乎情理的,社会不平等本身不是一个问题”。他重视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希望资本主义和市场成为民主的奴隶,而不是相反;他担心极度的不平等会威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因为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公,必然会带来政治影响力和知识信息产出的极端不平等,从而使“民主体制很难运行”。他要用自己的研究来“驯服资本主义”,把不平等控制在“合乎情理”、社会能够容忍的范围内。所以,无论皮凯蒂被归入哪个经济学流派,他的理论立场清楚地表明他是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他在《21世纪资本论》中呈现的“愿意要现代社会的生存条件,但是不要由这些条件必然产生的斗争和危险”,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却要消除制度性弊病的想法,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批判过的。

  从研究取向来看。皮凯蒂自陈在研究中追随的是19世纪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和卡尔·马克思开创的传统。应该说,大卫·李嘉图和卡尔·马克思分别代表着完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传统。大卫·李嘉图论证了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探讨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的生产和分配。虽然他有意识地把阶级利益的对立、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利润和地租的对立当作研究出发点,说明了阶级之间的经济对立,但“天真地把这种对立看作社会的自然规律”,没有突破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界限。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完成了这一突破。他揭示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生存状态,研究了各种物质形态掩盖下的阶级关系;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人类历史发展的过渡阶段,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他分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科学阐明消除不平等、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途径和现实力量。显然,皮凯蒂的研究没有追随马克思。 《21世纪资本论》始终局限于资本主义财富分配中的现象,没有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没有研究不平等演化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变化,不触碰资本主义制度,也不讨论剥削、阶级和阶级矛盾。这决定它不可能找到“制服”不平等的有效工具。

  从经济分析的中心问题看。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制问题是经济学的中心问题,也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基本问题,“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马克思反对离开所有制就分配谈分配,曾批判李嘉图等 “专门把分配规定为经济学的对象”,指出“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指出,把分配当作重点是根本错误的,因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马克思主义还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关系系统中基础性的、决定性的关系,它决定着分配关系的性质。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分配关系,即资本家获得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工人只能获得工资,这种分配关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必然导致不平等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不平等的制度根源,要消除不平等,只能 “剥夺剥夺者”。《21世纪资本论》像许多西方经济学著作一样,把分配问题置于经济分析的核心,始终在分配上兜圈子、讨论不平等问题,避而不谈资本主义私有制,力图在资本主义框架下寻找应对不平等问题的工具。该书提出了征收全球累进资本税的办法,再加上“非常高度的国际金融透明度”。这种用征税来抑制不平等的方案并无新意,没有超出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的政策框架,在现实中缺乏可操作性,连皮凯蒂自己都承认对方案的实施没抱多大的希望。

  从核心范畴“资本”的内涵来看。马克思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考察资本主义社会,批判了对资本本质的“物化”理解,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不仅包含着阶级关系,包含着建立在劳动作为雇佣劳动而存在的基础上的一定的社会性质”,“资本”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基于对资本的革命性理解,马克思的 《资本论》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在《21世纪资本论》中,皮凯蒂遵循了斯密、李嘉图关于资本的界定,将“资本”与“财富”等同、交替使用,把“资本”理解为一种以住宅、土地、厂房、基础设施、机器等形式存在的“物”。这就抹杀了资本的本质属性,只看到了资本的物质形式,而忽视了使资本成为资本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抛弃了应对资本主义不平等问题的科学路径。

  可见,《21世纪资本论》不是《资本论》的续篇,它在多个方面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有本质上的不同,甚至是对立的。视《21世纪资本论》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者,甚至将其拔高到超越《资本论》的程度,既是误读了《21世纪资本论》,更是误解了《资本论》,混淆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界限。这种混淆会抹杀《资本论》中的洞见,拉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分析认识的水准,销蚀科学真理的力量。在当代资本主义世界深陷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不平等不断发展并成为全球性问题的情形下,《资本论》再度在西方成为畅销书,显示西方社会希望从《资本论》中寻找智慧,深刻说明马克思主义仍然是观察和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锐利武器。掌握、运用这一武器,需要防止各种形式对它的损毁、歪曲和肢解。

  (作者杨 军 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林秋燕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