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 内容

国产电影:在商业与艺术间摇摆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5-05-20

  赵凤兰

  随着《速度与激情7》、《左耳》、《何以笙箫默》、《闯入者》、《念念》等影片在今年“五一”档的热映,商业片和文艺片一边是火焰,一边是海水的景象再次凸显。在这场富于戏剧性的票房之争中,国产片集体被《速度与激情7》“碾压”,文艺片《闯入者》、《念念》又被几部华语商业电影“碾压”的现象,如同上演了一幕“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的舞台悲喜剧,而导演王小帅“致我的观众”的悲情告白又将这出戏推向了高潮。所幸的是,为了让小众观众还能在影院欣赏身边的“美好”,北京MOMA万国城百老汇电影中心将坚持排映张艾嘉的暖心之作《念念》和王小帅的“三线”往事《闯入者》。

  如今的电影市场颇有点像球迷看球,底下观众的热议甚至比台上的演出更精彩。在庞大的观众及影评人中,幸灾乐祸的有之,拍手称快的有之,恼怒谴责的有之。在笔者看来,这一现象之所以引起关注和热议,是因为很多有品质的电影在当下无法赢得市场,更得不到观众的认可和尊重,这令一些致力于将电影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作为至上追求的导演们想不通,他们不甘心被活跃在电影领域的“土豪”击败,更不愿国产电影的这片“红海”被一帮靠“一锤子买卖”发家的投机者侵占,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抛出观众眼中的“高冷”之作,以表明他们对当下的观众和商业院线还抱有希望、存有信心。

  但市场是无情的,小众的文艺电影难以与更为大众的商业电影抗衡。对此,有人直言:那些商业影院根本就不是艺术电影该去的地方;艺术电影要获奖还要赚钱,哪能样样都想占?检验电影成功的标准不只是赚钱,没赚到钱并不意味着失败,等等。这些言论的潜台词是,艺术、赚钱只能选一样,想要艺术就别想着赚钱,想赚钱就别想要艺术。

  当前,国内的电影市场常常走极端,一些以商业为名头的电影往往营销大于内容、话题大于艺术,电影人拍一部电影甚至像记者一样忙着找新闻“话题”,结果竟是:话题人物+吸粉演员+好档期=圈钱。相对于这些“在商言商”的电影而言,一些以艺术为主导的电影又走入了另一个极端,成了拖沓、晦涩、矫情的代名词,波澜不惊的故事、缓慢低回的情节、无病呻吟的叙事往往考验着观众的专注力和忍耐力,如果不“睡饱”来看,眼皮还真得打架不可。

  这种两极分化、平衡能力的缺失正是当下国内电影市场的短板。看过好电影的人都知道,一部优质的影片在具备商业元素的同时也一定是有艺术品质的,除了在题材创意、叙事结构、艺术表现力等外在形式上打动观众外,在电影内在的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和思想内核上总能让观众产生共鸣和强大的心理驱动力。像华人导演李安拍摄的电影《喜宴》、《饮食男女》、《卧虎藏龙》、《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既在艺术上获得国际肯定,又在商业上获取巨大成功。由此可见,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并非二元对立、冰炭不容。没有商业支撑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但片面追求商业和娱乐也是昙花一现的。从本质上说,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谓的“商业”和“技术”,最终都是通过“艺术”来体现。

  当前,国内电影界存在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由于商业和艺术在时下被人为地两极分化,不少导演纠结于为自己的作品冠名和定性的问题。一方面,导演们竭力将自己的作品与艺术电影划清界限,似乎艺术电影在时下已成为“票房毒药”的代名词;另一方面又怕人说他们的电影很商业,着力强调电影艺术的一面。如今,用心良苦的导演们终于为自己的电影找到了一个新的头衔——严肃电影,以期与那些观众不买账的艺术电影、没有逻辑的商业电影和故事支离破碎的娱乐电影区别开来。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林秋燕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