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文化产业大讨论 > 内容

播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5-05-11

  ——河北启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暨乡土艺术展演活动

  

河北省杂技团演员表演杂技《单杆》。周美芹 摄

  

威县土布传承人展示传统织布技艺。高拥军 摄

  冀  文

  如何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高校莘莘学子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汇聚成一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5月9日,由河北省文化厅、河北省财政厅、河北大学联合主办,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河北省群众艺术馆、中共保定市委宣传部、保定市文广新局、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共同承办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暨河北省乡土艺术展演活动在河北大学开幕。

  作为河北省近年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规模空前的一次大型文化活动,本次传统文化进校园暨河北省乡土艺术展演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亮点纷呈,是一场突出“演绎民俗风情,博览民俗百工,弘扬文化精神,涵养文化生态”的特色文化盛宴。据河北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张雪芳介绍,活动为期10天,主要包括启动仪式、传统文艺精品演出、传统非遗精品展、传统手工制作展示、非遗传承人进课堂、传统文化讲座、“燕赵艺术的美学精神”论坛7项内容,全面展示了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神韵、内涵和魅力,充分体现了形式与内容并重、传承与创新共举、特色与实效合一的特点。

  优秀文艺精品展演:尽显燕赵本土文化神韵。两场精品文艺演出不仅地域特色鲜明、艺术风格迥异,而且极具影响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其中,既有威武雄壮、喜庆热烈的徐水狮舞和诙谐幽默、欢快热闹的昌黎地秧歌《火红的秧歌扭起来》,也有活泼可爱、技艺超群的杂技《蔬菜总动员》和委婉动听、情真意切的河北民歌联唱《唱不完的歌》、民乐小合奏《古谱今译》,更有民族特色鲜明、新奇独特的舞蹈《二贵摔跤》、《咏蝶》、《涟涟荷之情》和河北民歌《埋地雷》等。

  非遗精品展览展示:凸显非遗传承保护成效。按传统手工技艺的制作方式,非遗精品展依照“剪刻画绘”“陶冶烧造”“唐山皮影”“织染彩扎”4个类别分别进行展示。这些项目绝大多数为国家级名录项目,展品全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代表作品,创意独特、巧夺天工、美轮美奂,代表着河北省传统手工艺制作的最高水平,是一次精品的大荟萃、手工的大展示。其中,“剪刻画绘”展区展示了武强木版年画、蔚县剪纸、丰宁布糊画和衡水桃城区木版拓印艺术作品;“陶冶烧造”展厅展示了包括易县绞胎瓷、磁州窑、馆陶黑陶、邢瓷、曲阳泥塑、曲阳石雕、大厂花丝镶嵌、大厂景泰蓝等在内的各种艺术作品;“唐山皮影”展厅展示了唐山皮影各式影人、头茬等雕刻作品,并邀请到数位皮影艺术传承人现场表演《火焰山》、《魔女巧梳妆》等传统剧目;“织染彩扎”展厅则展示了定兴县京绣、魏县土布、定州缂丝、永清秸秆扎刻作品等。

  传统手工制作展示:互动体验激发传承热情。为更好地激发青年学生主动投身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活动精选了衡水内画、深泽面塑、藁城吹糖人、吴桥石影雕、宁晋工笔画、威县土布、白沟泥塑、衡水饶阳刻铜、廊坊固安戏曲脸谱、安次区第什里风筝10个内涵丰富、制作手法独特、生活气息浓郁、极具观赏性和参与性的传统手工技艺项目,项目传承人现场制作展示、与学生互动交流等一系列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兴趣。

  非遗传承人进课堂:面对面心贴心传播知识。活动依托河北大学公共课堂这一载体,邀请河北梆子传承人彭蕙蘅、蔚县剪纸传承人周淑英、磁州窑传承人刘立中向学生进行示范性表演和指导,并传授非遗知识和相关技艺。三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通过理论讲解、现场展示、答疑解惑,把青年学生带入一个艺术的王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略燕赵艺术的神韵,感受燕赵文化的精髓,触摸非遗传承人的理想追求和对非遗传承的执着情怀。不少学生纷纷表示,通过学习加深了对以非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愿意加入这个传承保护和培育涵养文化生态的队伍,并为河北今后的文化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传统文化讲座论坛:思想引领汇聚传承力量。主要包括两大板块:一是传统文化讲座。邀请河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王离湘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等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结合河北文化工作实际,作题为《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实践路径》的专题讲座;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科学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教授作题为《青年学子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二是燕赵艺术的美学精神论坛。邀请有关专家学者,针对燕赵艺术传统和特色艺术作品进行理论研究,探讨其中美学精神的体现与弘扬,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努力探索在发展中传承、在开放中保护、在创新中培育、在包容中涵养、在传播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径、新方法。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林秋燕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