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澄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最早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即所谓的“家教”。“家”是中国人心中最温暖的字眼,也是最思念的地方。这不仅仅因为家里面有血缘亲情,也因为国人感恩于从有形的到无形的“家教”、“家风”。“家风”是植入我们血脉之中的道德伦理品格、待人处事之道和生存发展能力,是心灵的召唤。
教育是从人类社会形成时就开始的,最早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在原始社会,先辈教给子女生存的知识和制作工具的技术,进入农耕文明之后,特别是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开始有了官学、私塾和后来的书院,有了专门的教师和教材,但当时这些教育资源极为稀缺,其中私塾很多还是同姓村落或宗族举办的,带有“家教”的性质。因此在农耕文明时代,教育主要仍由家庭承担。孟子说过:“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道德伦理是以家庭为本位的,以家庭为起点的。比如,“孝”是中国道德伦理的核心之一,据考证,“孝”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上是公元前十一世纪,那时正是商末周初,可见当时“家教”就有“孝”的内容。中国历来推崇“百善孝为先”,由“孝”又延伸、泛化出其他道德伦理准则,如敬老、尊师、忠君、重教等。
在农耕文明的历史背景下,“家教”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于是有了从春秋的《孔子家语》、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北朝的《颜氏家训》、清朝的《曾国藩家书》直到现代的《傅雷家书》等等,至今人们对“吾日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吾师”、“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处事戒多言,多言必失”、“傲为凶德,惰为衰气”都耳熟能详。中国“家教”内容几乎是整体全方位的,涵盖了道德品格、为人处世、行为规范、勤劳节俭、诚信守诺、向善积德、崇文读书、爱国爱乡等等。其方法方式也十分讲究,有口头训诫、书面训诫、行为训诫、因势利导教育,最突出的特色是“言传身教”。
为保证“家教”的有效性,又形成了“家规”、“家训”、“家法”等。“家教”是“家风”形成的基础,“家规”、“家训”、“家法”是“家教”的规范和保障,而“家风”则是“家教”效应即家庭道德伦理风范和文明教养水平的外在显现,切合了中国人“望子成龙”的意愿,先“正心、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曾国藩的“家教”就是一个典范,他总结了治家八字“早、扫、考、宝、书、蔬、鱼、猪”,由于他的坚持、勤奋、隐忍和慎独,终于由出身耕读之家的布衣上升为清朝中末期的中兴名臣之首。有人研究过他的家庭,从他开始至今已历八代,有突出成就者竟多达240人,从未出过“败家子”,可谓“长盛不衰,代有人才”,堪称中国家族史奇观。“家教”是所有国家和民族教育后代的方式,由于中国的“家教”特别重要和必要,因而也最有特色,最有成效。二战前,西方学者在探讨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为什么只有中国文明能延续至今,结论是“可能中国人特别重视家教”。
十八世纪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逐渐地把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带入了工业文明,教育也从农耕文明的小规模、简单化、个性化过渡到工业文明的集中化、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学校教育制度里,学校以班级为形式,教材标准化,以课堂为中心,老师为主导,批量化地培养各种人才,适应了工业文明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需要。记得这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的,绵延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中国落后其他国家一百余年,清末才建立新式学堂即现代学校,到了民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当时还是现代学校、旧式书院和私塾并存。直到1949年我就读小学时,有几个同学还读过私塾,诵读过经史典籍。
中国的“家教”、“家风”有着深厚的社会根基,植根于民间,是支撑着一个家庭乃至家族默默前行的精神内核,虽然在现代学校建立之后,“家教”受到弱化,但中国的“家教”仍在发酵。去年,央视记者走访了著名作家冯骥才,他刚好72岁,正逢本命年,腰间系着98岁老母亲亲手为他做的绣了“马年大吉”的红腰带。他十分赞赏央视的“家风”之问,并说:“从大家的回答看,传统文化的根还在百姓心里。关键是怎么把它积淀下来的正能量发挥出来,由家庭带到社会、由社会再带回家到家庭。”“根还在百姓心里”,淡淡数语,我却有亲身的经历和感受。
去年五月中旬,我随市计生协会组织的十余名老主任医师、医务人员到洛江马甲镇新民村开展“关爱女性健康百村行”活动,镇村领导带领我参观了杜氏宗祠,该宗祠是新民、新生、新建三村等马甲镇所有杜姓的祖祠。杜氏在明嘉靖和清道光年间出过两名进士,而历代举人则有一二十名,民国之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比比皆是,其中不少事业有成,还有一批在中央、省、市及县(区)各部门担任领导。宗祠的立柱上撰写了诸多“家训”的对联,左侧墙上悬挂着一匾,上书“先贤曰: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无穷之利”。看到这些时,我想起湖南岳麓书院的名句“唯楚有才,于斯为盛”,十分感慨。杜氏家庭的兴旺,源于他们先祖的一位贞义姑,据说贞义姑年轻时,杜家蒙难,是贞义姑撑起家计,抚育弟妹,终身不嫁,而弟妹们也不负厚望,十年寒窗,终于功成名就,从此改变了杜氏家庭的命运,贞义姑无疑是这个家族中深孚众望的佼佼者,她的懿行嘉言已成为杜氏家族的“家风”之源。贞义祠是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可惜因没有钥匙而不能进入瞻仰,但她所留下来的崇问积德的好“家风”,流风余韵,使人颇受教益。
泉州有此好“家风”者绝非仅此一家。如果说,马甲镇新民村杜氏好“家风”还可以找到一点历史的遗存来考证,是有形的,那么,中国好“家风”更多是在无形无声中传递的。
2012年,当我国著名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全国欢欣鼓舞,这是中国大陆诺贝尔奖零的突破。莫言出生于山东高密县东北乡,他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值得炫耀的学历,他自己说是蒲松龄的传人,也许并未分享过蒲松龄家族的余荫。2012年12月8日,他在瑞典学院发表获奖演讲时,一开始就说:“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他用了几乎三分之一多的篇幅讲述对他的母亲的回忆,在他一生记忆中最早、最痛苦、最深刻、最后悔的都是母亲的故事,是母亲教给他仁慈、宽厚、善良和诚信,接着他讲述了母亲是怎样帮他树立自信,支持他学习、鼓励他去从事自己兴趣的事业又为他担忧以及母亲的勤劳和勇敢。
我反复地读了莫言的演讲稿,十分感动,让我想起另外两个名人的故事:一个是一位以色列犹太人(可惜没有记住他的名字)获自然科学诺贝尔奖后,记者采访他,问他获奖是谁对他的影响最大,这位获奖者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我母亲,母亲从我上小学开始就告诫我说,要懂得提问,我每天放学回家,母亲总是问我今天有没有提问?就这样问着问着,最后得到了诺贝尔奖。”学会提问是受教育的基础、探求真理必备的能力,刨根问底是犹太人的特色。另一个是法国的拿破仑,滑铁卢战败后,他被英国流放到大西洋的圣赫勒那岛,在这个荒凉的岛上,他回忆母亲说过这样的话:“推动世界的手是推动摇篮的手,一个家庭即便家徒四壁,只要有一个勤劳、善良、正直和勇敢的母亲,这个家庭就是人类心灵的圣殿和成长的源泉。”
母亲是伟大的,莫怪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说过:“国家的未来并不掌握在当权者手中,而是掌握在为人父母手中。”难能可贵的是莫言的母亲不识字,但她的“家教”完全符合中国“家教”中行为训诫的原则和方法,以她的品格和行为无形地默化为“母仪家风”,引领莫言成为出类拔萃的作家。这就是中国“家教”、“家风”最可贵的品质。
当前,人类社会发展又迎来新的挑战,以“3D”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为标志,被卡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作者)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正扑面而来,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使获取知识的渠道更为宽广,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空间局限正被突破。
近十年来,教育界的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网上课堂、“慕课”、教育数字化技术等新鲜事层出不穷,以集中化、规模化、标准化为特征的现代化学校教育制度面临着变化,分散化、网络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或将逐渐出现并被普及,在家通过网络上课、自学,师生互动、学生做作业、老师改作业也能在网上完成。教育在家化将是一种方式(当然并不是唯一方式)。这样,将更凸显“家教”的作用,“家教”也需与时俱进。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他的《世界是平的》书中认为,世界正在变平,每个人都可以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未来的竞赛取决于创新的能力。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每一个人都是机遇。
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学技术正在迎头赶上,拉近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在教育改革方面我们也不能落后,因为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基础。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家教”。1996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十四大提出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家庭美德”建设;200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第五章专门阐述了家庭教育的问题;200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后的《家庭教育大纲》使之更符合实际等等。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家教”、“家风”源远流长、积淀丰厚,历经两千年的有效实践,已深深地植根于普通百姓家的日用伦常之中,留在百姓的心里。
“家风”话题一开,即引起共鸣,在寻找“家风”的热议中,提升了对“家”的认同,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我们每个人都流淌着先人的血液,承载着先人的基因,传承好“家风”,既是出于对先人的崇敬,也凝聚着对后代的美好期盼。今天,应当发掘其丰富的内涵,研究好“家风”的当代意义;二是要融入时代内容,培育科学精神、创新和民主意识。中国的“家教”、“家风”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所有的“家风”都包含着教人崇德向善的“家庭美德”,重建“家风”就必须在传统的基石上,弘扬当代精神,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更为完整、丰满。
“家教”“家风”最接地气,能落实到每家每户,让每个人都明白,记在心里,变成座右铭,传播正能量,建设软实力,为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国家的稳定作贡献。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林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