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以传统文化的克己思想加强道德主体的自我修养。主体道德修养的提升,不仅关系到个体道德价值的实现,也关系到整个社会道德素养的提高,关系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效。传统文化中的“克己复礼”,是让人身心达到和谐状态的良好方式和主要途径,具备较高的借鉴和继承价值。“克己复礼”强调个体道德完善的自主性,“克己复礼”的过程就是人努力使自己的主观思想与客观事物相协调、相一致的过程,就是人摒弃自己不合礼义的思想之过程。“克己复礼”要求人们正确处理道德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义与利、情与法、言与行等。通过“克己复礼”,主体才能形成正确的荣辱观,而正确的荣辱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二,以传统文化的仁爱思想实现社会和谐的伦理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而人与他人的和谐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当今社会,由于个人私欲的不断膨胀和各种利益关系的错综复杂,使得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传统文化中的“仁者爱人”思想,对于指导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意义重大。在孔子看来,仁爱之道应该从家庭内部做起,否则就会“父子不和,其世破亡;兄弟不和,不能久同;夫妻不和,室家大凶”。在做到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以后,人们还应该关心和爱护自己父母兄弟之外的人,即“推己及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过程中,应大力提倡现代仁爱精神,这对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自我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现象无疑是一剂良药。
第三,以传统文化的爱国思想实现国家的富强文明。忠君爱国、重民族气节,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培育出的精神资源。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我们要继续对此进行合理的扬弃,大力倡导热爱祖国和明礼守法。中国传统的“家天下”政治模式,将“爱国”大致等同于“忠君”。今天,我们所强调的爱国,与传统的爱国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当下所强调的爱国是对自己祖国真挚的爱,并不是指对某一个人的绝对忠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过程中,我们应通过舆论宣传、教育引导等方式,使公民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共同推动国家的繁荣富强。
总之,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好、利用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进程。(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何淋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