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国学热迅速升温,各种培训、讲座和出版物铺天盖地。现在遍地都在做国学培训,都在点校古籍,可是国学经典被冷落了100多年,能符合要求的教师现今有多少?能点校古籍的专家学者还有多少?一些古籍出版物,有的已经到了不能看的程度,不仅鲁鱼帝虎,错误百出,而且鱼龙混杂,贻害四方。甚至教材当中也是这样,如课本中的唐诗《草》,作者是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到此四句为止,昂扬向上,一派盎然春意。可是原诗还有下半首,“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是一首完整的五言送别古律诗,诗名叫《赋得古原草送别》,我们一刀拦腰切下去,还改了名字。这样的例子真不该出现,要教国学经典,就要教原原本本的国学经典。
还包括乱改读音。比如大家都熟知的“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白云生处有人家”,杜牧《山行》中的“斜”字,现在教材要求念“xié”。可是它是仄起首句入韵的格律诗,押“麻”韵,“斜”“家”“花”,仄起平收,格律很严谨。据说为了统一标准化读音。
类似这些问题,我觉得图书馆界的同仁,特别是古籍专家们应该纠正。如同曾子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现在古籍整理、校点、出版传播等工作确实任重道远,没有一大批肯于为此献身的志士仁人、专家学者肯定不行。
我们要反对伪国学,保持清醒头脑,扎扎实实地学习经典、研究经典、点校经典,一切从经典原义出发,反对当年朱子所诟病的没有根柢的虚说议论之学。古籍的字都读错了,再怎么解释都是错误的。现今很多地方不去认真深究经典原意就乱发无根游说之论,这不是继承和弘扬国学应有的态度。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何淋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