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首都城市的战略定位,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所以,指导首都战略定位的思维起点,即北京应当竭力向往并追求的方向颇为重要。唯有对首都“要成为什么”有恰当的认知、认同、共识,才会跟进相应的行动,如建设规划、资源汇聚、要素集成,以及内外合力的建设主体等。论及前提性价值取向——北京应力争什么、不必强求什么,可有三个着力点。
中国首都当有文明高位追求,做精神型文化示范城市。
首都学研究表明,中国历史上的大小王朝有273个都府、当今世界约有200个都府(有国家实行多都制),凡称都者(无论是综合国家中心,还是特定行政、司法、财政首都)多有用其城市文化代表、引领、影响国家文化的用心和努力。它们大都有用先进文明为旗帜、以精神吸引和形象感召为教化手段,与政治要求、行政规范、法律约束彼此辅佐,积极促成相得益彰的治理效果。因此有一定历史长度的国都,常具一时一域文化中心和优秀文化生产传播示范者的声势,常居一流物质文化基础上的精神文化高位,常显名留青史的民族进步标志与社会升级阶梯的功效。
由此可见,精神文化之首善应为中国当代首都之内核,一流的物质文化则为其背景与条件。无需过度强调物质首善与狂热追求经济物质性“中心”,不应放纵首都“营养过剩”、地方“营养不良”——首都与各地争利违背文化首善本义。
中国首都当有思想价值追求,做头脑型文化引领城市。
首都城市要当国家战略实施的排头兵,要做民族文化生产的主导主体,要建树与时俱进的先进思想文化价值,可谓中国上下众望所归的人心“应然”。“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 的俚语,可诠释为国家进步的重要一环,在于京师文化有无突出的当“头”为“首”领跑能力。
从国家的复兴大业角度看,北京须以发达“头脑”为己任、思想中心为目标、文化灿烂为贡献;应减少对“GDP式拜物教”、经济性掌控力的迷恋。北京的战略定位参照系,要坚决摒弃对经济中心城市的偶像崇拜,要努力超越“国际”的宽泛和“城际”的模糊,而要在古今中外“都际”中探寻,从而实现引领全国意义上的城市精神腾飞。
中国首都当有精彩魅力追求,做枢纽型文化中心城市。
新中国因高度重视民族文明进步的事业,从而对首都文明水准有着明确要求。1980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首都建设方针的四项指示,堪称奠定了北京城市性质、城市职能、首善形象的基石。2011年作为新中国历史上首届以文化建设为主题的全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论述“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等观点后,着重要求 “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
首都是国家的象征,正如社会媒体习惯以巴黎指代法国、以伦敦评说英国一样,北京也被当作中国的代表被用来说事。
因此,首都城市与首都文化的功能要义,在于城市人整体及其文化生产力主体的精彩人文表现,其品质关系着国家文明的创新改善塑造进程。北京本无需张扬物质性奢华,却亟需以魅力安身立命——归根结底看其三维:精神价值的卓越、集体人格的优秀、生活方式的感人;四层:思想文化辉煌、制度文化科学、物质文化一流、行为文化优质;五面:观点理论规则的主体与中心,文化欣赏消费的主体与中心,文化创新创意的主体与中心,文化生产制作的主体与中心,文化产品流通的主体与中心。从而以实体与虚拟的交叉强势,彰显共和国优质“头脑”的引领协调力量,通过迈向东方文化中心、新型多极化世界文化一极的枢纽功能,发散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正能量。
(作者为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林煜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