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 内容

王兴斌: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旅游业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4-07-15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近期,有些地方政府高举政府主导型”大旗的“根据”,掀起 “大手笔”、“大项目”、“大投资”的旅游开发热浪,重蹈1993年“国家旅游度假区”开发热的覆辙。中国经济网小编特为大家选编一篇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津贴获得人、国家旅游局规划专家王兴斌关于这一观点的详细解说。王兴斌认为,旅游服务业是天然的市场经济产业。国务院提出“让中外游客享受更加便捷安全开、多彩快乐的旅游之美”。做到这一点,事关国家旅游形象,事关国家形象。

  

 

 

 

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津贴获得人、国家旅游局规划专家王兴斌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部署“加快旅游业的改革发展”工作时强调:“以改革开放增强旅游业发展动力”。在关于发展旅游的242个字的报道中,“改革?开放?发展”,如一根红线思想贯穿始终。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旅游业,这一点已成为旅游界的常识、共识。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不会有完成时。如果躺在改革开放的已有成果上不思进取,前一阶段改革开放的正成果,有可能成为下一阶段改革开放的负能量。贯彻执行国务院的意见,要从“改革开放”4个字上着力。

  旅游服务业是天然的市场经济产业。30多年旅游大发展、大崛起根本上是国内外客源市场的巨大需求推动了行游住食购娱等直接旅游供给的开发建设和社会大环境的进步;政府对旅游项目的决策、投入、管理和经营,在旅游开发初期供给条件十分匮乏之时是十分必要的,但必需充分符合当时当地客源群体的具体需求。否则,政府决心与投资越大,“滥尾”工程的损失就赿大,此类教训不胜枚举。时至今天,有些地方政府仍然热衷于策划、拍板“大项目”,甚至以“军令状”的方式在规定的时限、规定的地区同时推进数个、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大项目”的开发建设,而不顾地方实力能否支撑、现实客源需求规模能否消化,实际上与十八大三中全会关于发挥市场对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地发挥政府指导作用的精神相左。国务院的最新意见通篇体现了发展旅游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市场需求为根本的精神。

  当前,我国旅游业已基本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并存的多元结构。旅游业的服务经济性质,要求旅游经济更加多元化、社会化,特别是要求非国有资本更多地进入旅游业。但是在有些地区、有些领域,政府有关部门往往热衷于组建以国有资源景区、国有旅行社、饭店、客运企业为主体的地方国有旅游企业集团,而对放手让非国有资本的企业进入本地旅游服务业不大热心、不大放心;有的地方虽然也推出了招商引资项目,但招商目标往往以央企和地方国企为主,对它们的要求有求必应,而对非国有资本(特别是中小非国有资本)明里暗里设置种种“玻璃门”、“天花板”。国务院要求“推动旅游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进一步深化对外合资合作”,并非无的放矢。

  在发展行游住食购娱和咨询信息服务方面,要改变“嫌贫爱富”、“重大轻小”的习惯思维,既要培育大企业、打造旅游“航母”,更要扶持中小企、营造更多的便利民众(尤其是本地和周边民众)休闲旅游消费的“小舢板”,如推进旅游服务进社区、进乡镇,让更多民众在家门口享受物美价实、物有所值的休闲旅游服务。这方面,中小微企业具有灵活便利的优势。

  当前宾馆、会所、餐厅、娱乐等高档休闲旅游场所由于失去了公费消费与官场公关消费市场,处于严重供过于求状态;政府直属的“会议中心”、“培训中心”大多(尤其是中小城市)长期处于闲置、半闭置状态。与此同时,适合本地与邻近民众、又有一定品质的休闲服务设施供不应求。国务院提出“大力开发老年、民俗、养生、医疗旅游等”,把闲置的政府接待场所转制改型、推向市场,解决这块“被改革遗忘的角落”,正当其时。这样做,一不增加休闲旅游建设用地和资金,二符合“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要求。

  在休闲旅游设施开发建设上,充分发挥产品、产业无“无边界”的优势,通过部门联动、产业融合,充分利用、多元开发农业、工业(尤其是待转型的厂房工地)、商业、文化(如城乡影剧院、俱乐部)、教育(如寒暑假时的校园)、体育(运动比赛培训场地)等设施,挖掘社会存量资源,既可促进休闲旅游发展,又可节省土地、资金,符合“向集约节约和环境友好转型”的要求。

  国务院再次要求“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是从国民休假制度上落实国民休闲旅游的权利,促进休闲行为自主化、休闲方式多样化、休闲时间分散化、休闲活动计划化、休闲消费理性化,实现国民休闲旅游与社会企事业运行正常化相结合,提供休闲旅游健康、平稳、持续发展的制度性保障。在这种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上,更需要以改革的精神,整合人事劳动、工商、税务、法律、社会工团、媒体舆论等多方力量,推进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落实。

  国务院提出“优化旅游发展软硬环境”“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严厉打击乱涨价、‘黑导游’和强迫消费等行为”。解决此类积弊,同样需要以改革的精神,在当前加强行政执法的同时,更要对旅游景区(主要是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旅游产业管理体制(主要是旅游部门与各相关部门)、旅游行业体制(主要是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与行业组织及企业)、旅游运行机制(主要是旅行社、旅游电商与景区、饭店、餐馆、商场、演艺场所的行业关系)、旅游就业体制(主要是导游人员执业薪酬体制)等在法治基础上进行全面整合,在市场经济规律下理顺政府、企业、居民与游客等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形成旅游业健康运行的内生性、常规性、长效性机制。多年经验证明,“运动式”的“整顿”、“严打”、“重拳出击”方式既不能直正治标,更不能治本。

  国家旅游的基础是国民旅游,境外人士的入境旅游是国家旅游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务院提出“让中外游客享受更加便捷安全开、多彩快乐的旅游之美”。做到这一点,事关国家旅游形象,事关国家形象。我国的入境旅游的大发展源之于大改革、大开放的国策;入境旅游的大发展又促进了国家的大改革、大开放的形象。当前入境旅游的严峻形势下,重温这一历史经验更感深切。在世界众多国家采取多种便捷安全措施、畅开大门争邀中国大陆游客之时,期待政府各相关部门在执行国务院“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决策时,能以更大的勇心、魄力和智慧,创造更加宽松、便捷、安全的入境旅游政策,使入境旅游更上一层楼,让改革、开放、包容、大气的“美丽中国”绽放风采!

  (作者:王兴斌,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津贴获得人、国家旅游局规划专家)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林煜炫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