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泉州6月8日电 题:福建泉州:千年古城的新丝路梦
记者 张建忠 曾福志
古城福建泉州,至今已有1750多年的历史。闽南文化源头,中国东亚文化之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诸多的历史光环,令这座有历史的城市,充满着历史沉积给予的发展机遇。
联合国确立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今年提出申请设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并初步遴选48个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项目,而18个海丝代表性考察点也得到了修缮整治。
近日,中新社福建分社采访组专程走访了泉州“海丝”路,目睹一座历史之城在新的文化振兴中的发展脉络——再铸古城古港古风。
古城
商贸兴,城市热。这样的特征,在泉州从古至今地保持,这不得不说是古城的一种气质。
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了泉州民企开拓新丝路的激情:体育用品品牌扎堆的泉州,体育产业拓展国际市场,足迹遍及东南亚、欧美、中东等地区。
“泉州作为‘海丝’起点城市,有很多历史沉淀下来的商业价值。”匹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景南认为,泉州是著名侨乡,海外750万泉藉华侨华人中,90%以上分布在东南亚地区,泉州民企开拓新丝路有其人和的优势。
爱拼会赢,成为泉州商业文化的精髓,古城的商业精神因此名声在外,而古城人文建设与传承,成为当地政府的又一次布局核心。
泉州古城面积约为6.1平方公里,其中最有分量的就是西街片区。去年8月,泉州与韩国光州、日本横滨共同成为首届“东亚文化之都”;6月14日,作为“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古城文化复兴计划的一部分,为期6个月的县域文化周活动即将在泉州西街上演。
据泉州市政府介绍,泉州古城文化复兴计划将在延续历史文脉的前提下,引入新型文化创意业态,将静态的保护与活化传承结合起来。
而古城复兴,将与新区城市文化综合体建设呼应。规划指,将以泉州东海片区为主要板块,规划建设图书馆、大剧院、文化宫、展示馆(科技馆)等四座花瓣形建筑,组成一个现代化文化综合体,定位为亚洲多元文化交流展示中心。
中共泉州市委书记黄少萍表示,今年泉州将弘扬“东亚意识、文化交融、彼此欣赏”的精神,重点策划、举办学术论坛、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文艺演出、文化艺术展览、文化类比赛等五类文化活动,立体展示“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魅力。
泉州古城,在海丝机遇与东亚文化之都建设的机遇下,形成“文化引领,商贸联动”的新格局。
“泉州市民营企业自发沿着‘海丝’路线走出去,已形成规模。”泉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副局长粘学清说。“海丝”涉及的东盟、中东、南亚和非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泉州重要的境外投资地、贸易伙伴和主要的外资来源地。
截至目前,泉州企业累计赴“海丝”国家投资或设立办事机构共计28个,投资总额3783万美元,约占全市对外投资总量的15%。香港、东盟、中东等国家或地区是泉州境外投资的主要集中地。
“海丝沿线国家泉州老乡多,闽南文化是共同的气质,泉州的文化符号越鲜明,企业家在外发展与打品牌的成本就越低,这样生意才更好做。”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的许景南一席话,道出了企业家对古城复兴的期待。
一座有商业传统的古城,有着与苏南、温州齐名的中国民营经济群体,现在古城的复兴,将给这一善观时变的群体提供更多的机遇。
古港
海岸线总长421公里的泉州港,是中国历史上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曾以“四湾十六港”闻名于世,是古海丝路上的“东方第一大港”。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泉州计划在今年10月左右,举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起航”主题活动,正式推出古港转型规划、概念和设想,“初步设想是将泉州古港转型成为一个旅游文化港口,变身城市新名片”。
泉州古港转型成为旅游文化港口,这是一个从外贸为重转向文创与旅游为重的信号。
据“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办公室郭焕昆先生介绍,泉州目前正在推进海丝古港转型升级行动。通过策划“印象海丝”大型演出和建设海洋体验馆,发展“海上看泉州”文化旅游等新型文化业态,“还要将泉州后渚港这一古港转型升级为集国内海丝文化展示、海丝文化产业开发等为一体的重要基地,成为泉州未来标志性的经济文化港湾区”。
古港转型升级,亦成泉州官方的一个密集推动与推介的方向,其目的在于助热当地的文化旅游。
泉州港口管理局的资料显示,目前,泉州港已开通航线130多条,其中外贸航线30多条,与美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等2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海运往来。截至去年底,泉州港已建成投产码头泊位86个,其中万吨泊位24个。
郭焕昆认为泉州古港转型升级“文化再建设意义深远”,“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和文化遗产的富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闽南文化伴随着海丝远播海外,成为联系泉籍海外华人华侨的纽带和桥梁”。
泉州古港正从一个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变身为文化展示与文化传播的重要港口。
古风
泉州历史遗存丰富,不仅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不少事关民生的传统产业。
泉州保留着以闽南语、南戏、南音、南少林、南建筑为代表的五南文化遗产,原产于安溪县的中国十大名茶铁观音,更是以其清香雅韵的口感闻名于世。
福建安溪是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中国的茶都,目前茶业年产值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全县112万人口中从事茶业的超过80万人。
据载,20世纪30年代,安溪人在东南亚开设的茶号有一百余家,遍布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等国家。明清时期,安溪所产茶叶80%由厦门运销海外,包括荷兰、英国等地,成为欧洲上层人士的时尚饮品。鸦片战争后,安溪茶渐渐退出欧洲。
这些年,安溪茶叶又一次掀起进入欧洲的热潮。2012年3月,安溪铁观音欧洲营销中心在法国挂牌。八马、华祥苑、三和、大自然、中闽魏氏等安溪茶业强势品牌首批入驻。
安溪制茶大师陈两固说,“保住铁观音的光荣,不是一个人的事”。而三和茶业董事长吴荣山说,三和在法国的营销中心面朝塞纳河,“在时尚的最中心传播工夫茶的魅力,这是中国时尚的又一次有效表演”。
古茶路成为泉州人的一种记忆,而新茶路正成又一代人的追求。
泉州闽南文化复兴,同样给民间手工艺与传统产业注入了兴奋点。
出砖入石、燕尾脊、镂空的雕刻石窗……闽南古民居令人印象深刻,这种古大厝风格也伴随着泉州工匠们的脚步远渡海外。现年61岁的王江林从事古建筑大木作工种已近30年,他回忆说:“改革开放后,我与父亲到漳州修建南山寺,之后到厦门集美修缮陈嘉庚祖祠,此后还曾参与修建台北妈祖庙。”
现年68岁的王世猛是惠安溪底派建筑第四代传人,他先后为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修缮南式古大厝,还参与修缮韩国的北式古大厝。先后带过30多位徒弟的他认为,“老祖宗的东西,从来不会过时”。
古代丝绸之路,物质的传播推动着文化的传扬。而在泉州开启新丝路的航程中,关于古风的创新发展,仍在进行。(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林煜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