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创精英 > 内容

曾静萍:东南犹有傲霜枝

时间:2014-06-07 来源:泉州文化产业网

在京沪,她被评论家排在中国戏曲女演员三甲之列;在台湾,她被舆论界誉为“梨园天后”;在海外,她以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征服观众。成绩的辉煌,光环的眩目,并没有使她飘飘然而忘乎所以。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为梨园戏、为中国传统艺术尽一份绵薄之力,才是她最初也是最终的使命和追求。她就是两度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曾静萍

1977年,曾静萍考入了福建省艺术学校梨园班,开始了她的梨园戏艺术道路。然而学艺的道路并不平坦,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曾静萍在艺校的学习中成为“杂牌生”。但正因为如此,反而使她在艺术上得到了较全面的锻炼,为她日后能扮演各种角色和各种类型的人物和成为戏路宽广的演员打下了基础。也正是因为考虑到自身的局限性,她在扮演角色时更注重去把握和表现角色的内在气质和精神世界。

1987年,已是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演员的曾静萍,在福建省首届水仙花青年演员比赛中,凭借梨园戏传统剧目《朱文》中“一粒金”一角崭露头角,在“最佳男演员奖”空缺的同时,以评委会全票通过的绝对优势,夺得了唯一的“最佳女演员奖”。同年,在福建省第十七届戏剧会演的舞台上,她又成功塑造了新编梨园戏《节妇吟》中的主角——寡妇颜氏。通过对角色矛盾复杂的心理状态的深刻体察和准确把握,曾静萍巧妙运用梨园戏科范,把颜氏的心理历程和情感状态体察、表现得层次分明、惟妙惟肖。从此,曾静萍在福建剧坛上脱颖而出,闪现出无可比拟的艺术光彩。随后,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戏剧节上,《节妇吟》又一炮打响,以深刻的思想性和精美的艺术性征服了观众,曾静萍的表演艺术也受到了首都戏剧界专家和观众的广泛赞誉,二十五岁的曾静萍获得了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的奖项——梅花奖,这也是福建的戏剧演员自“梅花奖”开评六年以来摘取的第一朵“梅花”。紧接着,《节妇吟》又参加了上海艺术节演出,一时轰动上海滩,曾静萍获第二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这也是福建戏剧演员首次获此奖项。2007年以梨园戏《董生与李氏》再次荣获第二十四届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2010年,曾静萍以新版梨园戏《节妇吟》荣获2010年度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2012年,她荣获首届中华非遗薪传奖。

艺术上屡获殊荣的曾静萍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而是更加努力。每扮演一个角色,无论是否重要,她都对人物进行认真琢磨,既虚心向老艺人学习,继承传统,又敢于借鉴姐妹艺术的表现手法,突破旧程式,因此在她参加的福建省第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二届、二十四届戏剧会演中,她连夺表演最高奖——“优秀演员奖”。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她在新编梨园戏《董生与李氏》中扮演的李氏一角,该剧是她与著名剧作家王仁杰的第三次合作,由于在这出戏中作者的主要落笔点是在董生身上,戏也主要在董生身上,对李氏的用笔,尤其是对她心理情感状态的描写并不多,这对于曾静萍如何准确把握李氏心理情感状态,演活这个人物自然又是一个挑战。为了塑造好人物,她积极寻求人物基本特征,运用古代仕女画和舞蹈的身段、造型,溶入到梨园戏的程式中去;对呼吸微妙处理,并通过肢体运用于梨园戏的传统程式,以表现人物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通过李氏这一人物的成功塑造,曾静萍的表演艺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该剧自1993年首演以来,常演不衰,两次晋京献演,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出访台湾、香港等地区,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广泛赞誉。2004年,该剧作为福建省唯一入选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的剧目,经过半年多的精心打造,精益求精,《董生与李氏》在全国30台初选剧目中脱颖而出,拔得戏曲类剧目头筹,荣膺“十大精品剧目”称号。

由于曾静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及其在戏剧界的影响,1999年,她被任命为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挑起了领导剧团的重担。在戏曲日渐式微的年代,在剧团生存极为艰难的时候,她经受住了种种挑战和诱惑,坚守住梨园戏这唯一载体的阵地,以抢救、薪传、发展、传播梨园戏艺术为己任。十多年来,她组织剧团演职员抢救、整理、上演梨园戏《陈三》、《刘智远》、《王十朋》、《苏英》、《朱弁》、《王魁》、《胭脂记》、《蒋世隆》、《朱寿昌》等优秀传统剧目十余台,在泉州文化界、戏曲史上做出了具有特殊意义的贡献。在曾静萍的带领下,剧团在创作剧目方面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新编梨园戏《皂隶与女贼》荣获文化部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 《陈仲子》、《乐羊子》、《朱弁》、《冷山记》在福建省第十八、二十、二十四届、二十五届戏剧会演中荣获优秀剧目等大奖;新编梨园戏《蔡文姬》以其对人物的独特认识和文化关怀、音乐上的探索突破、表导演的深层次表现获得广泛好评,在福建省第二十二届戏剧会演中囊括所有奖项;新编梨园戏《节妇吟》继《董生与李氏》之后,又一次入选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并于2011年入选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被摄制成数字电影。这些成绩,在全国的表演艺术团体中极为罕见。鉴于曾静萍从事梨园戏艺术三十多年的艺术成就,2011年1月,“曾静萍表演艺术研讨会”在京举行,各方专家与学者对其表演艺术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探讨。

对下新一代演职员的培养,也是曾静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剧团委托福建省艺术学校招收梨园戏表演、器乐演奏专业,在她手里就培养了1997级、2007级两辈、共计79位梨园戏新生代传承人。考虑到学校师资的缺乏,她积极配合艺校的教学工作,在安排剧团艺术人员进行传帮带的同时,聘请已经退休的名老艺人辅导业务教学;她还积极选送艺术人员到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高等艺术院校的编剧、导演、音乐以及舞美等专业学习,并与中国戏曲学院合作开办“多剧种表演”本科班,为今后的艺术创作打下坚实、良好的基础,形成较为全面的艺术人才梯队;同时,努力提供实践机会,选送剧团演职员参与各类比赛。她担任团长期间,在全国性及福建省会演和比赛中,剧团共有40多人次获得较高奖项,先后获得“白玉兰主角奖”、首届“红梅奖”中国戏曲演员演唱大赛金奖、首届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导演奖、编剧奖及演员奖等国家级奖项,并屡次在福建省戏剧会演、演员比赛中获得金、银牌及最佳演员奖的奖项。2004年,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帮助下,争取7.5亩地与数千万元资金兴建的“梨园古典剧院”,是一座集文艺演出、排练、练功及艺术资料馆、展览馆和办公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古典剧院,2008年建成投入使用,彻底改变了55年来梨园戏剧团团址交通不便及设施简陋陈旧的面貌,为这一古老剧种的硬件设施建设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并且以此为平台,坚持开展“梨园周末”、元宵演出季、夏令演出季、五一演出季、国庆演出季等丰富多彩的梨园戏公益性常态演出,改变了泉州人看戏不买票的历来陋习,更是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香港、台湾等多地的高素质白领戏迷,蔚然成为一个展示泉州“东亚文化之都”的城市文化风景线,在全国的众多剧种、院团中实属罕见!

因为曾静萍对于剧团的准确定位,以及她的努力工作,使得梨园戏近几年涌现出一台又一台艺术精品,在奠定了剧团的一线位置的同时,梨园戏的知名度也大为提升。2002年,梨园戏作为我国“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被亚太文化中心列入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2005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戏剧类排名第二。剧团多次受邀到日本、印尼、新加坡及台港澳等国家和地区演出,2003年,梨园戏作为“中法文化年”的首脑项目,前往法国巴黎演出,以极具原汁原味的传统样式,全面展现了梨园戏古朴、典雅的艺术特色,得到“中法文化年”中国组委会主席昂格雷米先生、法方组委会总协调阿兰隆巴尔先生以及法国前总理特使弗里德曼夫妇及法国政界、文化界名流的高度评价。应法国MC93剧场邀请,剧团即将于2014年起连续5年赴欧洲巡回演出,所到国家包括法国、俄罗斯、希腊等。而曾静萍其本人作为中国戏曲界的唯一代表,曾多次参加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瑞士、荷兰、新加坡等国际艺术节的演出,为梨园戏赢得了不仅仅是荣誉上,更是文化价值上的广泛承认。

2008年,梨园戏《董生与李氏》助演北京奥运会,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成为福建省第一个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个人讲座和专场演出的官方演出团体。同年,梨园戏《董生与李氏》应邀参与了在南京举办的第31届世界戏剧节,获得了国内外专家和观众的交口称赞。2010年6月,梨园戏赴上海世博会参与世博会“福建周”的演出活动,并参与了世博园外活动“‘古戏薪传’首届中国四大古老剧种同台展演”,让梨园戏艺术在“上海世博会”这个平台上更多了份精彩的释放。同年底,“2010梨园戏高校巡演”活动走进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中国戏曲学院、南京大学,让古老的梨园戏走进高校,走近师生,师他们对梨园戏艺术有了更深刻更广泛的理解。2012年,她主演的《董生与李氏》获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并赴江苏、上海、杭州、北京、河北、天津、西安,七省八市进行全国巡演。

曾静萍的努力,不仅仅是对梨园戏,更是面对着具有几千年古老历史的传统文化。在她担任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期间,针对传统艺术生存的窘境、艺术人员的从业困惑和迷茫,她提出了《救救戏剧国宝》、《保护民间老艺人》、《关于艺术院团改制应给予稀有古老剧种保护的特殊政策的建议》、《关于闽南文化生态保护与海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倡导文化艺术“低碳”加大资金投入抢救和扶植传统“低碳”文化及传统艺术人才的培养》等多项提案,并且得到了广大代表的支持,新华社、《人民日报》以及多家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做出相应评论和报道,为传统艺术、传统艺人争取到了相关部门重视和更大的生存空间。

附:曾静萍,国家一级演员,工旦行,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第六届、七届政协委员;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第六次中国剧协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理事,中国文化部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度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宣部第二届“德艺双馨”先进工作者,中宣部“四个一批“优秀专家”,2010年度国务院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福建省优秀专家,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福建省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福建省新长征突击手,福建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福建省“德艺双馨”先进工作者,福建省优秀拔尖人才,福建省第四届“十大杰出女性”。曾荣获2010年度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1988年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07年第二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1990年第二届上海戏剧表演艺术“白玉兰“主角奖”,中国文化部“天下第一团”调演优秀表演奖,2012 年首届中华非遗传承人薪传奖,2012 年主演的《董生与李氏》获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1987年福建省首届“水仙花”演员比赛“最佳女演员奖”,多次荣获福建省戏剧会演“优秀表演奖”等。

[责任编辑:徐毓昭]

延伸阅读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本网保持中立

请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你对本网站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创意团论坛交流反馈。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

编辑部公告

本网热忱欢迎网友投稿,您可以从以下方式中任选其一:

投稿邮箱:whcyw888@163.com

注册论坛:创意团(www.hxci.cn/bb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