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2014年确定为“出版物质量专项年”,本报特组织开展了“走基层”系列报道活动,若干采访小组将对质量较好、精品较多、实力较强、特色明显的出版单位进行深度挖掘,介绍这些单位的出版物质量管理经验和体会。从今日起,本报推出“走基层·关注出版质量”专栏,敬请关注。
在业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有一句名言:“出版人,更多是文化人,光有经济的头脑,没有文化的追求和抱负是做不了的。”这种追求与抱负,亦成为他多年坚守出版、坚守品质的动力。
“我们集团一成立,首先强调要抓质量,如果质量守不住的话,上海出版基地也就不会存在了。”5月初,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陈昕直言质量之于出版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出版物的质量是出版企业的生命,唯有不断提高质量,多出精品力作,才是出版业的永恒主题。
选题质量是源头
通过“过堂会审”,每个选题都反复论证几遍
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陈昕一直强调一个观点,即抓质量,选题质量是源头。如今这一观点,已成为集团上上下下的共识。选题“过堂会审”,就是其典型经验之一。这一做法,他们已坚持了多年。
何谓“过堂会审”?为保障出书结构和定位管理效果,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每年年底逐社进行年度选题“过堂”,总结各社上一年的出书情况,对新一年度的选题计划、出书计划、重点书规划等进行讨论和评估,并实行严格的考核,以保证各社年度出版计划的准确定位和选题的高质量。每一个选题都要反复论证好几遍。
抓选题质量,一定要抓好出版规划,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陈昕说,集团成立15年来,一直高度重视中长期出版规划的编制,先后制定实施的系列出版规划共涉及800多个重大项目近万种图书,确保了集团选题质量的总体水准,也不断增强了集团在内容集聚和内容创新方面的能力。“这些年来,我们在国家级重大奖项、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陈昕自豪地说。
领导要到第一线 每年要审稿30多部,陈昕坚持了多年
走进陈昕的办公室,有一种走进书海的感觉,桌子上、地面上、书架上,都被书填满了。陈昕说,这只是一部分样书,一有时间,他就会翻一翻、看一看。与其他出版集团掌门人不同的是,陈昕到现在一直保持着一种习惯——坚持审稿,每年要审稿30多部。这一习惯,他坚持了许多年。
对于这一点,陈昕认为,抓出版质量,必须从领导抓起,领导要亲自到第一线。“如果领导都不审稿、看稿了,当起‘甩手掌柜’,那怎么能行?”在他的带领下,目前集团旗下各出版社的社长、总编们都有审稿任务,带头审读、带头把关。
另外,陈昕还有一个观点,颇得业界好评,那就是鼓励编辑写书评。在他看来,写书评是编辑的一大责任。如果编辑能写书评,说明他不仅认真读过而且还思考过。虽然事务繁忙,但陈昕已先后写了80多篇书评,即将结集出版。
下气力标本兼治
重点图书,必须保证达到5个校次
一丝不苟、字斟句酌,这是《辞海》的风格,也是上海出版业一贯的作风。
在出版物的质量管理上,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一直坚持“三校一读”制度。对于重点图书,绝对不是三校就能完事,而是要多加两个校次,保证达到5个校次。
据陈昕介绍,在抓重点图书质量方面,他们还有两点与众不同,一是坚持编辑读样、编辑解疑,二是集团采取随机抽查方式,每年对26家出版单位或部门抽查两次,一次随机抽查两本书。“我们的编校质量要求比一般的要高,更加看重内容上史实不能错,政治把关不能错,凡是涉及重大题材的,编校质量要求更高,都是集团层面加以协调。”陈昕认为,集团的质量奖惩制度很厉害,有警示、有处罚,其目的就是要让大家引起对出版物质量的高度重视。
为了让上海古籍出版社专心于出精品,集团对该社的经济利润不设指标。对此,陈昕解释说,这么专业的出版社,不能有经济指标的压力,有了压力就容易粗制滥造,古籍整理对编辑要求很高,稍微疏忽就会出编校问题、质量问题。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自成立以来,一直以“努力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脊梁”为使命,呈现出年年精品层出、力作不断的局面,这得益于其严格的质量管理。目前,在出版物选题质量、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装帧质量、印制质量等各个管理环节,集团都建立了较为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责任编辑:林煜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