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动年”拉开多元文化建设大幕
“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用这句话来形容马年新春以来的刺桐城,再合适不过了。
元宵节期间,风靡全城的“东亚文化之都·2014 泉州活动年”系列活动拉开帷幕,“新世纪丝绸之路经济论坛”暨“丝绸之路华媒万里行”活动正式启动,泉州南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这里举行……这一场接一场的文化盛宴,在四海来宾眼里,是承载泉州文化的展览柜;在国内观众看来,是异域风情的瞭望台;在文化人士手中,是传统牵手现代的试验场;在广大市民心里,是盛大无边的狂欢节。
这是一个句点,“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这更是一个起点,作为首届当选的“东亚文化之都”,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摇篮,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令世人期待。
目光回到2013 年8 月26 日,泉州在由文化部主办的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评选活动中,从十个实力强大的初审入围城市中脱颖而出,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泉州之所以能拔得头筹,成就荣光,源于闽南文化、“海丝”文化这两大文化的支撑,源于千年薪火相传的灿烂文明
与多年持续不懈的文化建设。
闽南文化延续千年神韵
泉州文化,拥有着许多城市都难以比拟的纯度、深度和广度。千年间,泉州既藏着最纯粹的传统中国,又是东方巨
龙眺望西方的窗口。这里,南音、方言等“活化石”留存千年,文物名胜星罗棋布。早在欧洲大航海时代开启之前,泉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名句足以彰显当年这座国际都市的气象万千。随着族群迁移,泉州文化和泉商队伍也航向四方,开枝散叶,形成跨越国
界、幅员辽阔的同心圆。
在泉州,你随时都能读到闽南文化的神韵。
作为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文化遗产富集区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的泉州,以南音、南戏、南少林、南建筑、南派工艺“五南”为代表的闽南文化令人叹为观止,它召唤并引领我们走向它的深邃、博大、神奇……
南音,如一条古老的河流,从中原古韵里流淌而来,弥散在辽阔的泉南大地。千年的音符成为翡翠般的活化石,不老的宫商角徵羽,历久弥香。洞箫如诉,千回百转;琵琶声动,珠落玉盘。
夜幕降临,月上柳梢,城市广场,乡村屋前,鼓乐悠扬,欢声笑语。高甲戏、梨园戏、木偶戏、打城戏,这些化为城市血脉的南戏为泉州这座名城增添了历史文化的厚重和宽广。老人、小孩在舞台边一起咿咿呀呀地跟唱着戏文,已成为一道风景,那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光。那小小的戏台上,演
绎着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
漫步侨乡大地,一座座散落于城市霓虹间或乡野山水中的古建筑,不经意间将你引入一片风光旖旎的建筑艺术奇景大观之中。出砖入石,让你领略中原遗风与海丝文化交融的结晶,让你品味素洁灵动与古朴浑穆并蓄的精华。燕尾屋脊,在天地间连接着世代绵延的乡情,朴素、温暖而芳香,让人感动。
名城泉州,木雕、石刻、瓷器、泥塑、彩绘、剪贴等民间工艺精品随处可见。如果以“骏马秋风塞北”来比喻北派工艺的豪放壮伟,那么形容南派工艺婉约精美的特色,便是“杏花春雨江南”了。线条的力度与意境的韵味,丰富而和谐,叫人流连于历史和现实的纵横交错之间,感悟着艺术与文化的永恒悠远。
海丝之路串起东西文明
在泉州,到处能寻觅到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
宋元时期,泉州港是国内外进出口商品最大的集散中心和中国对外贸易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万国商船从九日山下起航,携带丝绸、陶瓷与茶叶等商品,展开海外贸易。
《宋会要辑稿》记载:“国家置市舶司于泉、广,招徕岛夷,阜通货贿,彼之所阙者,丝、瓷、茗、醴之属,皆所愿得。”至南宋,泉州地区生产的茶叶、瓷器与丝绸、酒等,同为海外各国渴望获得的重要商品。明清时期,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成为乌龙茶的最主要集散地。史料这样记载当时的盛况:“以此(茶)与番夷互市,由是商贾云集,穷崖僻径,人迹络绎,哄然成市矣。”
“器为茶之父”。宋元时期,随着泉州对外贸易的繁荣,以及茶叶外销的兴盛,陶瓷业发展迅猛,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从沿海到山区,窑烟四起,遍布城乡。
北宋,泉州设市舶司,德化陶瓷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开始销往越南等东南亚地区。南宋,德化瓷器由荷兰人贩运至欧洲。明代,郑和七次出使西洋,数次在泉州起锚,德化瓷器是船队装载的主要货物之一。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开启了我国最早的远洋贸易,串起了东西方文明。
破题文化产业:传统与现实握手
一颗在泉州梨园戏台上辗转数十年的荔枝,最后由一位稚嫩的小女孩捡起。这是去年在泉州举行的世界闽南文化节开幕式文艺展演上的一幕。这一幕意味深长,仿佛在告诉人们,今日泉州,传统与现实的手,正在紧握。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泉州当选“东亚文化之都”,意味着经受了世界性的审阅,获得了世界性的认可。在收获一张烫金名片的同时,泉州也接下了新课题——借助文化的力量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创新转型,推动长远发展。
文化产业路在何方?泉州正在破题。日前,泉州文化产业发展传来好消息:2013 年,泉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69 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5.14%,已成长为泉州市的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
握手传统,开拓未来。如今,德化陶瓷产业不断加大新技术开发和新材料应用。继“中国红”以后,结晶釉、窑变釉、自生釉、低温瓷、夜光瓷、纳米瓷、稀土瓷、可分解瓷等新品纷纷推向市场,为德化陶瓷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都泉州吸引了世界瞩目,世界500 强企业惠普公司落户安溪,打造亚洲最大的数字媒体全产业链基地,堪比美国“梦工厂”;日企相中泉州动漫品牌“小瑞与大魔王”,重金购买独家形象使用权;《燕尾侠》系列两度登陆新加坡荧屏,衍生产品引来加拿大代理商、巴西代工企业青睐。
如今,越来越多的文创园区正刷新泉州地图。领SHOW 天地获批国家级广告创意园区;源和1916 志在“打造中国南方的798 艺术区”,启动青年创新艺术家发现计划;在建的石狮服饰创意博览园、晋江洪山文创产业园、惠安雕艺文创产业园,正成为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发展路线图:打造“多元文化都市”
今年3 月底,瑞典仿古帆船“哥德堡号”将从瑞典出发访问泉州。航行将历时6 个月,途经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希腊、印度、新加坡等9 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拟搭载泉州历史文化,举办全球巡回展,在各港口停靠时,开放让当地人登船参观,向世界全面介绍、宣传泉州。
扬帆起航正当时。为建设“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描绘出一张清晰靓丽的路线图。
泉州市委领导表示,目前,泉州已确立“东亚文化之都”发展目标:立足优势特色文化,突出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地位,突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影响东亚、面向世界的“多元文化都市”。
2014 年,泉州将举办100 多场重大文化活动,包括“光州文化周”“横滨文化周”等10 批次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韩日传统音乐会等10 场各类比赛,12 场学术论坛,20 场文化展览和60 场文艺演出等。
泉州正大步迈开“新文都”建设步伐。一是启动“古城文化复兴计划”。以西街东片区的历史文化街区为核心,打造泉州历史文化名城“城市会客厅”和市民文化家园;把西街西片区打造成泉州当代艺术展示中心与世界文化展示交流平台。通过政府统筹主导、社会资金参与,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走一条“保护利用改造复兴之路”,进而推进古城整体保护开发利用。
二是开展新区城市文化综合体建设。把新区城市文化综合体建设定位为“亚洲多元文化发展中心”,拟建设亚洲艺术中心、国际博览中心、现代美术馆、文化传习院、儿童文化中心、市民文化广场等项目,周边规划现代艺术街和大型居住区、购物中心、商务中心、文教中心等文化生活设施,使之成为泉州的现代文化建筑群。
三是启动全域文化资源提升联动方案。立足于协同协作,形成合力,按“东亚文化之都”建设发展规划的布局,整合提升全市文化资源。并将利用互联网进行文化资源数字化服务,建立“网上博物馆联盟”,建设数字图书馆(二期)、数字文化馆、数字美术馆、“掌上泉图”移动阅读平台、24 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等,使公共文化服务覆盖更广、服务更优质,实现全域文化资源的有机联动。
四是规划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方案。随着从国家层面提出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作为“海丝”起点城市的泉州,迎来了更大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泉州市领导表示,在重铸“新海丝”方面,泉州要主动作为,先行先试,为复兴“海上丝绸之路”勇当排头兵和试验田。
为此,泉州制定了《泉州市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总体方案》,并已上报福建省政府,待转报国务院。泉州提出将在文化、经贸、投资、旅游和海上交通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初步确定了扩大“海丝”多元文化交流、构建面向“海丝”的开放型经济新体系,搭建“海丝”沟通协作平台等方面的主要任务。
泉州将以“哥德堡号”首航泉州港为契机,推出古港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将规划中的新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升级为“中国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举办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兴建以仿宋古船为模型的“海丝文化博物馆”;将刺桐古港定位为纯文化港口,规划“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观光区”、配套建设世界古船模型制作基地、蟳埔民俗文化村等。通过一系列举措,将古港转型升级为泉州“海丝”文化展示、“海丝”文化产业开发、“海丝”文化主题休闲娱乐的重要基地,并成为泉州未来标志性的港湾生活区。泉州还将加快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遗。“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并将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提升泉州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新文都,新海丝。千年泉州,未来更辉煌!
(撰稿:陈霞红 方昭 图片:陈英杰 陈晓东)
背景链接:
古代东方第一港
泉州是中国历史上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在唐朝,泉州“刺桐港”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四大港口之一,宋元时期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是“东方第一大港”,人称“海滨邹鲁”“光明之城”,与包括日本、韩国在内的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聚集地和交汇点,呈现“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1991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泉州是四个重点城市之一。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文明最为人夸耀的,在于它为人类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多元文化现象。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天主教、印度教、基督教、摩尼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犹太教等,世界上几大宗教并存在此,没有硝烟,只有和平,世上罕见。泉州因而被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还被联合国授予“人类多元文化展示中心”称号。
目前,泉州仍然保留着许多这方面的遗迹:如圣墓、清净寺、开元寺、摩尼教遗址草庵以及现存的许许多多印度教、基督教的宗教石刻。
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泉州古称刺桐,先秦时期闽越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于唐景云二年改名泉州,至今有1300 多年历史,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泉州文物众多,遍布各处。有各级文保单位791 处,其中国家级31 处、省级85 处,位居全国地市前列。泉州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巍然屹立的东
西石塔,气势雄浑的洛阳古桥,令人敬仰的郑成功史迹,保存完好的屈斗宫古窑址等,无不闪烁着泉州历史文化的光彩。
泉州地灵人杰,涌现出了欧阳詹、蔡襄、曾公亮、李贽、俞大猷、郑成功、施琅、李光地等诸多杰出历史人物。
闽南文化发源地
泉州有各级非遗名录565 个,其中国家级31个,数量居全国前三位,是全国唯一拥有全部三大类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城市。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了唐代以来大量大文化信息,形成以南音、南戏、南建筑、南拳、南派工艺为代表的独具特色的“五南”文化。享有“戏曲之乡”“木偶之城”“南音之都”等美誉,千年雅乐南音、宋元南戏梨园戏、艺苑奇葩木偶戏、南海明珠高甲戏、打城戏都是全国独特剧种。南音还被誉为“中国音乐史活化石”,提线木偶曾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上海世博会演出。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阮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