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创意产品 > 内容

文化遗产资源为何难以转化成创意产品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4-03-03

  

 

  

利用传统元素设计的创意产品

  我国的文化遗产资源极其丰富,仅以非遗为例,据文化部统计的数据,目前全国共有非遗资源近87万项。可以说,文化遗产资源是我们端在手中的金饭碗。当前,国家相关部门也在积极引导非遗生产性保护,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利用和发展。近些年,出现了一些善于突破与创新的企业,从文化遗产资源中提取可利用元素进行文化再创造,设计生产出了一批引人关注的文化创意产品。但从整体上看,这些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与我们所具有的文化遗产资源规模并不匹配。在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当下,文化遗产资源的利用率还是非常低。随着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推进,文化遗产资源的再利用也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近日,我们就文化遗产资源为何难以转化成文化创意产品等问题,采访了长期致力于文化遗产研究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文化遗产委员会主任苑利。

  尚未意识到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深入性

  因为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文化遗产资源的再利用常常会成为社会上的一个敏感而棘手的问题。为了不破坏文化遗产的纯粹性与原真性,人们习惯把文化遗产当做精神财富,而忌谈与之相关的经济价值。苑利在接受采访时说:“研究人员在描述文化遗产价值时,很少提到它的经济价值。大家觉得这会很俗气,也担心一旦过分强调经济价值,遗产的其他价值就会被人们所忽略,从而影响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目前,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进入黄金发展期,然而产业的快速发展并未带动文化遗产资源的再利用,非遗传承人手中的作品、博物馆里的文物等并未发挥出其应有的经济价值。苑利认为:“我国可挖掘的遗产资源非常多,但在转化成文化创意产品这方面做得却远远不够。如全国各地的旅游产品基本上大同小异。这说明各地还没有真正把本地特色的文化挖掘出来。”

  以文物资源为例,在苑利看来,文物资源里有很多图案可以被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者所利用,设计开发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创意产品。以故宫为例,若把故宫文物上的图案提取出来,用以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死”文物就会“活”起来,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凸显。

  近年来,一些民间资本也开始注意到了这一领域,并产生出极大热情,文化领域以外的一些企业也跃跃欲试。但苑利指出,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大多数从业者缺乏对传统的深度了解,也就很难持续推动产业的发展。

  企业开发:要清楚非遗与创意产品的界限

  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论争过程中,有很多人一直慎谈“开发”。其实,就非遗而言,如果能很好地将传统的非遗作品、创新产品以及利用非遗某些元素创作出来的文化创意产品做出严格界定与区分,问题可能并非那么复杂。四川绵竹年画是中国著名的木版年画。在绵竹当地,一些从事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从业者已经以绵竹年画为基本元素设计出了非常优秀的木雕系列产品、布艺系列产品、刺绣系列产品等。如今,绵竹年画创意产品的生产已经达到规模化经营,带动了当地30多家企业发展,年产值达1000万元。有人认为这些创意产品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东西,是否已经违反了非遗原真性保护基本原则?苑利认为,如果是传承人,他真的应该原汁原味地传承好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但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者,他并没有必要承担起这一使命。我们也没有必要一定要求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者也要原汁原味地传承。以剪纸为例,如果这些从业者认为某个元素很不错,完全可以把它通过放大或缩小,印到茶具、盘碗、杯碟等各种器物上。这种开发可以创意无限,而没有太多禁忌。

  但苑利也指出,如果往更深层次思考,并不是把传统元素融入创意产品就会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有时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前段时间,苑利到江苏省某县考察当地水晶创意产业。相关企业拿出一件非常得意的作品让专家们鉴赏。这件作品的最大创意是通过“巧色”雕刻出猴子捞月这样一个传统题材。“从整体上看,作品所蕴含的文化确实是传统的,但这一传统却违反了‘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中国手工技艺传统,给人的寓意并不吉祥,甚至相反。这无意中也就削弱了文化给予创意产品所应有的文化附加值。所以,作为从业者,只有技艺远远不够,还要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但当前能耐下心来学习传统的人并不多。”苑利说。

  目前,苑利在考虑做一个文化遗产方面的公益项目,把我国各民族服饰上的传统图案等拍摄下来,建成一个中国传统图案数据库,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最大的财富,只要认真挖掘,将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一点与石油、煤矿等自然资源是完全不同的。”苑利说。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林煜炫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