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文化行业并购潮仍将延续去年的活跃态势
文化部部长蔡武昨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表示,2014年将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出台文化与金融合作的相关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会展业转型升级,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
多位文化产业投资人士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文化板块列为十五项改革之一,说明国家对于文化软实力的重视,可以预见未来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投入将会持续增加,行业的长期向好趋势可以继续确立。
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扶持政策的陆续出台,文化产业在证券市场的表现愈加抢眼。梳理发现,2013年共有10家文化企业实现海外上市,其中4家在我国香港上市,6家在美国上市。而根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报企业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1月2日,共有47家文化企业在录。此外,2013年文化产业领域共有30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
除此之外,传统金融市场也已经开始与文化产业进行对接,并取得初步成效。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文化产业长期贷款余额达到1500亿元。全国性商业银行文化信贷产品趋于成熟,价值开始凸显。信贷质押主要围绕无形资产与收益权等形式展开,重点投向了广播影视领域中的传统大中型国有企业及民营龙头企业,新闻出版行业和文化旅游业受到重点关注,新型文化业态的个别企业获得信贷支持。
“2014年,文化企业将迎来新一轮上市小高潮,境内和境外资本市场将出现带有中国基因的明星企业。”清华大学新经济与新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德良表示,银行、保险、证券和信托业或有新的政策及举措来推动与文化产业的对接和融合发展。
与此同时,从相关部门了解到,相关部委正在着手制定《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有望于近期推出。
“随着文化与科技、网络的融合,网络游戏等与互联网有关的文化产业发展快速,报纸、电视等传统文化产业也转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推出新闻手机客户端、官方微博等新产品。”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我国的文化形态正发生快速变化,文化产业企业也应关注受众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积极探索产业新形态。
此外,业内人士预计,2014年文化行业并购潮仍将延续2013年的活跃态势,未来文化产业的并购将趋于多元化,即倾向于在电影、电视剧、出版、动漫、游戏等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这意味着,未来A股市场将出现几家综合性的文化传媒集团。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针对“全国馆藏文物腐蚀率超过50%”这一数据,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称,近三年,馆藏文物修复资金安排达到8.17亿元,但人才匮乏仍是瓶颈制约。
励小捷表示,这个数据不是空穴来风,2002年至2005年,国家文物局组织过一次馆藏文物腐蚀损害情况调查,调查结论是50.66%的馆藏文物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腐蚀情况。我再提供一个数据,受重度腐蚀的文物达到230万件,占馆藏文物总量的16.5%。各类文物,尤其是出土文物,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迁、不同程度地受到腐蚀损害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趋势,但是我们可以采取多种保护措施来延缓这样一个趋势。
励小捷指出,作为馆藏文物的保护,其保护措施第一位还是改善其保存环境,比如文物库房的温湿度控制,比如对纸质文物光照度的控制,目的是防止产生新的病害,而不是刚才介绍50%存在不同程度损害的文物我们都要动手修。梁思成先生讲过,对文物“要修旧如旧,带病延年”。本身不可能不存在病害,我们是要让它带病延年,所以文物修复工作应该遵循这样一个理念。
励小捷强调,尽管如此,我们不是要去把那50%都修了,而是重度腐蚀文物的存量,就是需要我们抢救维修的任务依然是很繁重的,对此国家文物局十分重视。“十一五”期间这方面的投入达到6亿元,改善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库房提升项目安排2.5亿元,进入“十二五”这方面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2011、2012、2013年三年的资金安排,馆藏文物修复资金安排达到8.17亿元。当然这项工作还有其他的瓶颈制约,主要有三条:第一是人才匮乏,馆藏文物修复历史上是师承制,尽管近几年来采取了多种形式加强培训,但是和承担任务相比人才短缺是严重矛盾;二是有些关键技术现在仍然没有突破,比如青铜器的粉质灰的问题。第三是可移动文物修复工艺复杂,周期相对较长,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大批量的完成任务。举个例子,一件在泡水状态的青铜器从脱水到定型一般要一年半到两年半,而尺幅比较大的丝织品的修复就要更长时间,“慢工出细活”可能是文物修复的一个规定动作。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关于国家艺术基金的申报情况,文化部部长蔡武表示,这是国家设立的公益性基金,目前我们覆盖的范围还不包括港澳地区和台湾地区,根据今后的发展再来研究。
蔡武表示,国家艺术基金去年12月30日正式成立,国家艺术基金是由国家设立,旨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原创精品力作,培养艺术创作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目前设立的国家艺术基金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转变政府对文化艺术创作、收藏和人才培养的投入方式,以更好地调动和解放全社会的创作活力。12月30日刚刚挂牌,现在还没有投入实际运转,还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要做。
第一,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凝聚全社会共识和活力,扩大引导社会各界对这样一个国家公益性基金成立的意义和作用的正确理解和客观认识。我们倡导这个基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握基金的公益属性和社会效益,着力支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优秀文艺作品,着力支持艺术创作生产链条中难以通过市场获取资金支持的原创和其他薄弱环节。提倡在申报层面面向全社会,打破体制内外的界线,打破中央单位、地方单位的界线,打破部门分割,让所有具备资质的机构和个人都能够有机会申请基金资助,在扶持层面上要体现我们国家公益性基金的高定位、高标准的特点,真正支持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艺术作品,突出重点,不是平均分配的。
第二,抓紧制定基金规划和申报指南。根据我国“十二五”艺术发展规划和艺术工作实际,面向社会,广泛调研艺术创作生产的第一线,围绕出作品、出人才广泛地征求意见、征求项目,制定好资金制定的规划和申报指南。我们要找准制约艺术发展的体制机制性的障碍,找准以往艺术工作体系难以覆盖、关注不够的领域和环节,争取一开始把资助重点、总体结构、经费盘子确定好,既平衡总体又突出重点,这是我们现在正在抓紧时间做的,申报指南很快将出台。
第三,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和工作实施细则,建立一个工作体系。我们本着开放思路、综合(行情 专区)手段、现代治理理念构建一个管用的、先进的、符合实际的基金工作体系。我们的国家艺术基金,在省市自治区一级的工作将采取属地原则和信息化管理平台相结合的办法,我们要依托于地区文化行政部门、文化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完成年度项目的申报、受理、审核、项目监督和验收等一系列工作。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林煜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