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
启动“中国泉州南音年”;举办九届中国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海内外20多个南音团体参加;广泛征集南音文物,创建“泉州南音·戏曲艺术陈列馆”; 征集南音海外孤本,出版南音指、谱、曲本;南音进入全市中小学,编印《泉州南音教程》,泉州师院从开设南音专业本科,进而创办泉州南音学院。
泉州北管
组织北管老艺人录制《泉港北管》传统曲牌、VCD光盘3张,曲牌100多首;在泉港区庄重文实验小学设立北管培训基地,传授演唱、演奏技法,培养后继人才;举办北管音乐会;编写《泉港北管音乐》和《泉港北管》校本教材等。
泉州拍胸舞
结合市、区各种文化活动,积极为“拍胸舞”提供表演平台,组织培训排练,提高表演水平;多次组织“拍胸舞”参加国际性、全国性活动,扩大其影响和知名度;在浮桥的石笋公园建立“拍胸舞”浮雕,加大宣传力度;在泉州第十五中学建立“拍胸舞”活动小组,进了校园,并制定活动方案,培养后继人才。
梨园戏
2005年以来取得市政府重视、支持,为梨园剧团增编,建设梨园古典剧院;聘请老艺人及退休人员,协作剧团抢救、整理、上演梨园戏优秀传统剧目10余台,并且对剧团人员进行传授;委托艺术院校开设梨园戏表演、器乐演奏专业,招收学员,并积极选送剧团各部门人员到高等艺术院校进修,建立较为全面的艺术人才梯队;与福建省艺术研究所合作,抢救性的拍摄梨园戏传统剧目30台、传统折子戏10台、梨园戏老艺人艺术资料30台。
高甲戏
搜集整理了高甲戏表演艺术套路43套,并对个别剧目进行精心编排、录音、录像,制成光盘保存;举办“高甲戏表演艺术研讨会”,对高甲戏表演艺术作了深层次的探讨,推动高甲戏表演艺术的继承和发扬;设立“高甲戏文献陈列室”、“高甲戏艺术档案室”,保护、保存了剧种和剧团的珍贵资料;在泉州艺校设立高甲戏专业班,培养人才;抢救拍摄了部分名老艺人的表演艺术、行当。
木偶戏
(泉州提线木偶戏)举办三届“中国泉州国际木偶节”,极大提升泉州傀儡戏的国际影响力;抢救、复排,及至公演大型宗教民俗剧《目连救母》全簿;创作演出《火焰山》、《古艺新姿活傀儡》、《中国傀儡戏版<钦差大臣>》等优秀剧节目,数十次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获奖,并屡次出访、交流访演,赢得广泛国内外声誉;先后以“团带班”、举办福建艺校泉州木偶班等形式招收传承人才,培养青年专业人才,充实泉州市木偶剧团的传承人才队伍;配合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等单位,编辑、撰写、校订出版了《泉州木偶艺术》、《泉州傀儡艺术概述》、《傀儡戏<目连>全簿》、《傀儡戏·落笼簿》(上、中、下三卷)、《傀儡戏基本线规图像》、《傀儡戏音乐曲牌》等文集与专著。
木偶戏
(晋江布袋木偶戏)
组织老艺人对民国时期抄录的布袋戏传统剧目50多个,进行部分的文字整理,并录像归档;加大保护宣传力度,开拓活动机会与场所,开辟演出市场;创排少儿剧,定期为少儿演出,培养下一代对传统艺术认同感;实施人才培养和保护计划,有利于保存剧种,开拓工作;晋江市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剧团建设新团址、排练厅,并逐年增加经费。
打城戏
全面搜集、整理打城戏资料并立档;市政府重视和扶持保护打城戏,每年重要大型文化活动和戏剧展演,都安排打城戏专场演出;支持打城戏剧团赴伊朗、印度、日本、台湾等地参加戏剧节演出,扩大打城戏的国际影响力;建立打城戏传习所,抢救打城戏传统剧目,在泉州艺校开设打城戏剧种培训班。
高甲戏(柯派)
引进专家对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进行全面研究并制定保护措施和继承发展战略;聘任柯派传承人赖宗卯为剧团顾问,着手记录柯派传统剧目和表演程式;对柯派丑行表演艺术传统剧目、传统音乐曲牌、表演程式进行整理、归类、存档,建立艺术档案资料;实施人才培养和保护计划,保存剧种,培训后继人才;晋江市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抢救和保护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为剧团建设新团址、排练厅,并逐年增加经费。
五祖拳
开展普查,整理记录南少林武术拳种、拳法和套路;组织国际南少林武术大赛、演武大会、武术夏令营;编创五祖拳操作为中、小学课间操,推动南少林武术进课堂;召开南少林武术研讨会、整理出版泉州南少林武术资料,汇集了20多各国家和地区五祖拳传人和研究者的资料和文章,达40多万字,出版《五祖门研究》。
惠安石雕
确立了“保存传统特色、吸纳现代技艺、带动产业升级、促进总量增长”的保护和发展思路;发扬光大传统石雕文化,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带动石雕艺术的商品化和石雕产品的艺术化;举办惠安石文化节,国家级、国际性石木雕大奖赛以及相关的雕塑论坛和雕塑作品展,并穿插举办中国惠安传统雕刻大赛和中国惠安石雕石材国际展示会等大型经贸艺术活动;建设中华石雕工艺博览园和集旅游、观光、商贸、创作、产品展示为一体的“中国雕艺城”以及石雕艺术景观长廊;成立石雕石材同业公会和惠安雕刻艺术研究会,加大对石雕产业的扶持力度。
灯彩(泉州花灯)
全面开展泉州花灯普查工作,征集花灯发展史料,研究花灯制作工艺种类,整理归档;以政府行为,举办元宵大型灯会;积极扶持花灯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把花灯作为对外文化交流项目,使花灯走出国门,提高泉州花灯的知名度;泉州艺校开设花灯欣赏课,对年轻一代传授泉州传统花灯艺术;推动泉州花灯进入中、小学校园活动,举行青少年花灯制作比赛;出版泉州花灯研究书籍。
剪纸
(泉州〈李尧宝〉刻纸)收集李尧宝刻纸、料丝灯遗作,创立李尧宝刻纸、料丝艺术展示室;加强宣传力度,为李尧宝刻纸和料丝灯提供展示平台,推荐参加各级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大赛,努力扩大李尧宝刻纸艺术的影响;鼓励李氏传承人创设李尧宝刻纸、料丝灯工作室,制作生产李尧宝刻纸、料丝灯产品;出版李尧宝刻纸作品集;支持在泉州六中设立李尧宝刻纸传习所,做好传、帮、带。
木偶头雕刻
(江加走木偶头雕刻)广泛调查、记录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技艺,搜集、展示、保存散落民间的部份江加走珍贵传统木偶头、服饰盔帽作品,保护江加走木偶头雕刻遗作;多次举办民间工艺品设计大赛、旅游纪念品设计大奖赛,大力推介包括江加走木偶头雕刻在内的泉州民间美术工艺品、纪念品;设立江加走木偶头雕刻传习所,扶持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
永春纸织画
运用知识产权,严防假冒、伪劣纸织画作品面市,申请纸织画专利;建设永春纸织画研究院,设立固定展厅,举办纸织画展览,走向社会,扩大影响;在海内外举办纸织画展览,开拓市场,发展永春纸织画文化产业;注重继承纸织画传统技法传承研究,培养纸织画人才,继承、发扬永春纸织画艺术。
德化瓷烧制技艺
开展民族民间陶瓷文化的全面普查、确认、登记、立档,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德化窑民间陶瓷工艺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保护、利用工作,建立能够全面反映德化县陶瓷文化基本面貌的档案资料数据库;采取政府扶持、社会和民间投入、市场运作等办法建设德化瓷雕塑工艺保护项目的活动阵地、设施;设立德化县陶瓷博物馆、德化陶瓷学院等事业单位,依托德化陶瓷博物馆,作为瓷雕塑工艺创作基地;出版《德化瓷史与德化窑》、《德化瓷研究文集》、《德化陶瓷历史人物》、《德化民窑青花》、《德化窑》、《德化窑瓷》、《德化窑(明代)》、《德化陶瓷研究论文集》、《德化青花五彩大全》等专著。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开展针对水密隔舱技艺及传统木帆船的田野调查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保存传统木帆船的工艺、技术、工具、建造过程等;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到深沪镇对水密隔舱制造技术进行研讨和指导保护工作;在深沪镇文化中心建设“船模馆”,陈列有深沪代表性木帆船模型七艘;扶持由陈芳财师傅领衔建造长15.6米的仿明代古木帆船“太平公主号”; 保护身怀绝技的造船师傅,培养掌握传统木帆船建造技术的接班人。
乌龙茶制作技艺
(铁观音制作技艺)在凤山公园设立茶叶博览厅,在中国茶都—安溪全国茶叶批发市场设立中国乌龙茶厅,展示铁观音制作技艺;成立茶艺表演艺术团,举办安溪铁观音制作茶王赛;拍摄制作多种版本的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光盘、影集、录音带,出版《安溪铁观音》等4本图书;安溪县委、县政府每年组织实施万人铁观音制作技术培训工程,在全县各乡镇巡回传授技术;将安溪乌龙茶(铁观音)制作工艺编成地方教材,进入安溪县小学、中学、职业中专课堂。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泉州杨阿苗民居营造技艺)
鲤城区政府拨专款对杨阿苗故居进行保护性维修,杨阿苗民居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收集和记录整理杨阿苗民居的建筑装饰艺术等资料,展示包括闽南民居在内的南建筑历史资料和实物构件;举办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学术探讨、培训,扶持传承人开展传承工作。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惠安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惠安县文物部门不定期开展对全县古建筑进行普查登记工作,划定保护范围,建立文物档案;组建惠安古建筑工程公司,开展古建筑工程施工、设计人才的培养和资质认定;搜集整理惠安传统建筑的名匠名师的相关资料,建立名匠名师的代表作品档案资料;规范古建修缮,实施人才培养计划。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南安蔡氏古民居营造技艺)
收集、记录和保护有关蔡氏古民居群建筑技艺的技术资料、历史资料;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出版相关书籍和音像制品,保存古民居群营造技艺资料;扶持和鼓励泉州各地闽南民居建筑技艺的传承人开展传承工作。
中医养生
(灵源万应茶)
建立灵源万应茶原料种植基地,保证原材料供应,完善产业链结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改良和创新传统制作工艺;建立科学的营销体系,加大品牌宣传和保护力度,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步伐,注重在传承中创新,让中华老字号焕发新的活力;加快培训步伐,完成新老接替,培养自己的工艺传承技术人员。
惠安女服饰
组织“惠东风情”民俗服饰表演队、排练“惠女服饰表演”节目参加相关文化演出、文艺踩街,展示惠女服饰;建成“惠东妇女服饰民俗陈列馆”,陈列了崇武、山霞、净峰、小岞自清末至今近百年各时期的惠安女服饰数百件;多次组织“惠女风情”摄影采风活动并通过国家邮政总局发行“惠女服饰明信片”;建设惠女广场、崇武文化广场、崇武西沙湾惠女民俗风情园,规划建设大岞、小岞惠女风情保育区;出版有关惠安女服饰的研究论文专著。
元宵节
(泉州闹元宵习俗)
泉州市政府每年举办元宵节大型灯会和文艺踩街(歌吹漫步)等活动,各县、市、区广泛参与;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泉州元宵节的民俗和历史文化内涵;复苏民俗,包括送灯、赏灯、游灯,祭祖、应节食品元宵丸等;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元宵丸制作技艺在民间广泛传承,并有专业户、企业进行专业化生产,进入超市。
元宵节(闽台东石灯俗)组织专门人员,对东石数宫灯活动进行抢救性整理;成立东石嘉应庙董事会,制定三公宫“数宫灯”民俗保护五年规划,由董事会牵头筹集资金、开展活动,引导民间传承;组织闽台东石数宫灯活动,并进行实况录像;组织专家研讨,进一步挖掘闽台东石灯俗的文化内涵,推动两岸文化认同,经贸交流活跃。
灯会(南安英都拔拔灯)
深入开展普查,挖掘英都拔拔灯的历史文化内涵;访问老艺人,调查、抢救性发掘英都拔拔灯活动中的车鼓舞、花鼓唱二项曲艺演唱形式,组织演唱班子,恢复活动,并引导参加其他喜庆场合或丧殡等俗事活动,增强活力;加强引导,让拔拔灯活动返朴归真,恢复古朴、粗犷的原生态状况,组织大型仿古拔拔灯活动。
蟳埔女习俗组织专家、学者深入蟳埔,挖掘采集民俗风情,抢救挖掘“蟳埔女”习俗;把“蟳埔女”民俗风情和蚵壳厝保护较好的区域纳入整治保护规划,使现存的蚵壳厝群得以保存原貌;加大 “蟳埔女”民俗风情的宣传力度,与各新闻媒体联办宣传蟳埔民俗文化风情,发行蟳埔女纪念邮票;举办蟳埔女服饰制作大赛、蟳埔采风作品展及出版画册;组织引导蟳埔妈祖巡香活动;举办“蟳埔女”头饰服饰培训班,在中小学校组织女生学会“蟳埔女”头饰制作。
端午节
(安海嗦啰嗹习俗)
开展安海嗦啰嗹普查工作,将普查所获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成立安海镇“嗦口罗口连”协会、安海采莲指导队,指导规范各境埔采莲队活动;建立霁云境、妈祖宫、玄坛宫、明义境、西河境、西宫、三公境、兴胜境、上帝宫等9个原生态文化保护区域;举办一年一度的“嗦口罗口连”民俗文化节;以养正中心小学作为试点学校,把安海嗦啰嗹习俗列为晋江市“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重点项目。
端午节
(石狮端午闽台对渡习俗)
普查,整理对渡习俗规仪,探讨和弘扬对渡文化,整理相关历史资料,加强与鹿港方面的交流合作;保护和开发闽台对渡史迹,保护对渡碑以及其他与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与对渡有关文物古迹,保护端午蚶江对渡习俗的地理历史氛围;举办闽台对渡学术讨论会、对渡文化活动周,举办石狮端午闽台对渡暨蚶江海上泼水节活动;编排“海上泼水节”民间舞蹈,组织对外演出活动,扩大其影响力。
民间信俗
(清水祖师信俗)
清水岩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在清水岩召开首届海峡两岸“清水祖师文化学术研讨会”; 举行首届海内外清水祖师文化交流会,促进海内外乡亲联谊,弘扬清水祖师文化;举行 “清水岩之声”征歌大赛、“清水岩杯” 卡拉OK青年歌手赛,拍摄制作了“清水岩之声”音乐风光片;成立安溪县清水祖师文化研究会,出版《清水祖师文化研究》;编著出版《清水岩志》、《闽台清水祖师文化研究文集》。
2004年我市被文化部、财政部命名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
2007年获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称号。
泉州木偶剧团被“联合国南南合作网示范基地”命名为“木偶艺术项目示范基地”。
来源:泉州文化产业网 责任编辑:阮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