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 > 内容

泉州与日韩:千载经贸史 文化交融深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4-02-13

  核心提示

  作为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曾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过友好往来,在中国与韩国、日本的历史往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早在公元9世纪前后,泉州与日本、韩国的贸易关系已非常频繁,大量从两国进口货物。《高丽史》记载宋代前往高丽国经商的,以泉州商人为最多;韩国发掘出来自泉州的新安古船,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最有价值的古代商贸船之一……

  以贸易往来为基础带来的长久、密集交流,也促进了相互间的文化交融,而这都可以在泉州觅得踪迹。拥有全球2亿信众的“妈祖信仰”以泉州天后宫历史最久,规格最高,其中不乏日韩信众;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为日本长崎平户人,以郑成功为代表的古代泉州人身上所体现的尚武、忠诚的精神,正是泉州与东亚各国相似的海洋文化精髓的契合点。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如今,泉州与韩国、日本之间的人员往来更加频繁,商贸联系更加紧密,文化交流更为多样,共同推动着东亚的经济、社会、文化繁荣发展。

  □泉州网-泉州晚报 记者 许文龙 实习生 傅佩菲

  商贸交流

  泉商唐时赴日 明末旅居人多

  历史上,泉州与日本、韩国的文化交流是以贸易往来为基础的,丰富的贸易史料留存印证了泉州在东亚文化圈中长期以来的交流中心作用。

  泉州与日本之间的经贸往来,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就有泉州安平商人赴日经商。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崇宁四年,泉州商人李充两次到日本贸易,从泉州带去“象眼四匹、生绢十匹、白绫十匹、瓷碗二百床、瓷碟一百床”,到明州办理出境手续,由两浙路市舶司发给公凭,航抵日本。日本《朝野群载》卷20《大宰府·大宋国客事》保存有宋崇宁四年泉州商人李充往日本贸易的公凭,是研究宋代海外贸易史的重要资料,也是迄今为止所能看到的最完备的宋代贸易凭证。

  宋朝,日本商人常来泉州贸易。据《诸番志》载,倭国“多产杉木、罗木,长至四五丈,径四五尺,土人解为大方板,以巨舰搬运至吾泉贸易”。

  明末清初,旅居日本长崎的泉州人很多,有的还入日本籍。他们通晓日、汉语言,幕府委以唐年行事,负责裁判在港口的中国人违法犯禁或争吵的是非曲直,兼管长崎的丝绸等贸易。据日本《长崎荷兰商馆日记》记载,安平商船经常出没于长崎港,如崇祯十三年(1640年)六月二十六日、七月一日、七月四日,就有安平商人的3艘货船开到长崎。他们输出的货物是从海外采购的胡椒、木香、象牙、明珠、翡翠及吉贝、丝、锦、绮、荔枝等。

  而“以商船为事”的泉州人李旦侨居在长崎平户。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第一批英国人到平户时,李旦已成为当地华人社区首领,并与当地权势人物松浦大名有私人友情。

  祖籍泉州南安石井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有一半日本血统,也归因于当时两地间的经贸往来。史料记载,明天启三年(1623年)郑成功之父郑芝龙为舅父黄程运载白糖、奇楠、麝香到日本贩卖,后娶平户侯领地的田川七左卫门之女为妻,生下郑成功兄弟。郑成功抗清时,每年都派遣许多船只从安海出发,往长崎开展贸易,中日之间的贸易成为郑成功的经济后盾,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郑成功完成驱走荷兰人、收复台湾的壮举。

  

 

  日本茶壶“急须”造型及发音与闽南语中煎药用的古代器具“急烧”十分相似。

  宋商高丽受捧 泉州人最多

  据《高丽史》记载,宋朝与高丽贸易往来频繁,前往高丽经商的以泉州商人最多。从公元1015年至1090年,至高丽贸易的宋商船队27批,其中泉州商人16批,超过一半。当时泉州海商运往高丽的货物主要有:绫绢、锦罗、白绢、金银器、礼服、瓷器、药材、玳瑁、茶、酒、书籍、乐器、蜡烛、钱币、孔雀、鹦鹉、宝玉等,带回的货物有:金、银、铜、人参、茯苓、毛皮、黄漆、硫黄、绫罗、白纸、扇子等。

  在历史上,高丽采取多种优惠待遇,积极招徕宋朝民间商人到高丽贸易。宋商深受高丽国的欢迎,甚至获得朝廷设宴招待,有的还被封以官号。《高丽史》载,文宗九年(1055年)二月寒食节,高丽文宗宴宋商叶德宠等87人于娱宾馆,宴泉州海商黄拯等105人于迎宾馆。《宋史·高丽传》载,高丽国对到其国的宋商,密试其所能,诱以仕禄,或强留之终身。在高丽为官的泉州人有刘载、欧阳征、肖宗明等。

  当时高丽商人来泉州经商的也很多。宋人赵彦卫说:“高丽船舶运载人参、银、铜、水银、绫布等物,常到泉州贸易。”绍兴四年(1134年),“高丽罗州岛人光金与其徒十余人泛海诣泉州。”

  到了元朝,泉州与高丽贸易仍未中断,泉州海商孙天富、陈宝生长期从事海外贸易,“其所涉异国,自高句丽外,若阇婆、罗斛,与凡东西诸夷,去中国无虑数十万里。”自印度马八儿王子孛哈里定居泉州后,高丽与元朝的海上交通更加发展,高丽王遣周侍郎浮海来商,泉州海商亦至高丽贸易。

  泉州与韩国光州之间还有一条“纽带”——珍藏在国立光州博物馆的韩国新安古船。1975年,韩国渔民在新安外方海域发现一艘沉船,考古队员从沉船里发掘出了两万多件青瓷和白瓷,两千多件金属制品、石制品和紫檀木,以及800万件重达28吨的中国铜钱,这一考古成果震惊了全世界。据韩国专家考证,古船来自泉州。新安沉船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现存最大、最有价值的古代商贸船之一。

  语言文化

  部分词语发音类似 多为上古汉语

  源远流长的历史交往,带动了文化交融,出现了许多共通相似的事物和地方。

  许多到过日本的人会发现,日语里部分词语的发音与闽南语十分相近。比如数字1到6的发音,基本上与闽南语如出一辙。长期从事古代汉语、闽南方言与文化研究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建设认为,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日本这些与闽南语发音和意思相似的词语是从泉州传播过去,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语言与当时两地之间的经贸交流有一定的关系。

  王建设介绍,日本有种乐器叫“尺八”,与泉州南音乐器洞箫十分相似,相传是唐代时期由中国传入日本,而在泉州洞箫的别名也叫“尺八”。

  同时,王建设向记者讲起他2001年访问日本时的一则小故事。访日期间,他在江户的博物馆看到日本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年,相当于我国唐朝)的一个文物。这个文物看起来有点像茶壶,但又比茶壶略大一点,被称作“急须”。很多参观者都感到疑惑,日本的茶壶为何会叫“急须”?他联想到闽南人煎药所用的一个器具,叫“急烧”。二者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

  回来之后,他查阅了工具书,终于查到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有一首《肠》诗,其中有一句“热应翻急烧”。唐代这种急烧,就是用来煎药的。而宋代诗人黄裳写的《龙凤茶寄照觉禅师》诗,其中也有一句,“一簇蝇声急须腹”。因此他推断,“急烧”或“急须”,最初是用来煎药的,后来才演变为茶壶。

  泉州民俗学家傅孙义也告诉记者,许多人都知道乒乓球在闽南语中叫“桌球”,而在日本,乒乓球的官方称谓就是“桌球”。

  在韩国,同样有一些词语与闽南语的发音十分相近。在韩国热播的一部叫《宫》的电视剧中,“将军”和“公主”的发音与闽南语的发音基本相同。

  王建设介绍,不久前一首韩国歌曲《江南style》风靡全世界,其中“江南”两个字的韩语发音与闽南语几乎一样。他认为,部分韩语所保留的,也是先秦古汉语的发音。东亚文化之都的三个城市,在语言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民俗风情

  拥有许多共同节日 庆祝方式十分相近

  民俗风情方面,中国与日本、韩国还是有很深的渊源。比如,在节日的庆祝上,两国都有春节、清明节、七夕节等,虽然时间上有些不一致,但庆祝的方式却有很多共同点。

  在日本,进入12月之后,人们就要互相寄送明信片。元旦新年的前一天,同样有守岁的习惯,新年期间大家也会互相拜年,分享新年的喜悦。

  除了新年之外,日本人最重要的节日是8月中旬的盂兰盆节,这期间大多数日本人要归乡扫墓拜神祭祖,其习俗与泉州的“普度”相似。据《泉州府志》记载:“中元祀先,寺观作盂兰会(俗名普度)。”自古而今,泉州每年农历七月是“普度月”,该月中的每一天,古城各铺各境依序轮流,家家户户大摆宴席敬神祭祖。

  闽南与琉球一衣带水,在明前就有了密切的交往。据考古资料,在石垣岛出土的白瓷碗,其年代属13世纪到14世纪中叶(南宋到元代),其窑口当在闽南。到明洪武年间,中国与琉球正式建立封贡关系,明政府在泉州设立市舶司,管理对琉朝贡贸易,在晋江口岸设立来远驿,专门接待琉球贡使。两地交往更为频繁,形成了正式的海上航路。

  随着中琉友好交往和“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泉州风狮、石敢当信仰也传到琉球,这些风狮、石敢当通常立在民宅或路口,用来镇煞,压制不祥。因此,日本琉球民俗受福建、特别是泉州的影响颇深。

  琉球的饮食民俗与泉州相近。冲绳有腊月十七杀年猪的习惯,猪头、猪蹄、内脏都吃,这些与泉州相通。冲绳的面条与泉州一样用碱,古代冲绳人取碱的方法与泉州一样是用草木灰浸水滤出的。古代泉州人猜拳用三个指头,“土地、白蚁、鸡”,古琉球也是这么叫的。

  此外,日本也有七夕节,相传是由百济(古代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小国)人将中国的七夕节传入的。作为七夕节的仪式——乞巧奠也是在奈良时代传入日本宫廷的。日本人除了对个别细节作了本土化的改良之外,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习俗基本被日本代代相传下来。这一天,人们会在彩纸带上写上自己一些祈福的话,挂在竹枝上期待愿望能够实现。直到近代,日本人才把过七夕节的时间由中国农历的七月初七改为公历的7月7日,不过有些地方仍保留农历传统。

  韩国传统风俗习惯方面,像其他许多国家一样,元月1日是新年开始。韩国自古以来使用阴历,然而自十九世纪末以来,由于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迄今已演变成任由百姓选定过阳历的新年或旧历的新年。每逢新年,家家户户都准备佳肴,换上新衣,全家团聚在一起,行新年祭祖之礼,这就是拜年。

  在韩国,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是除夕,这一天, 家中年轻人须向长者行跪拜大礼,以表示对长辈们的祝福,这种风俗礼节称“旧岁拜”。这一天, 为了守岁驱除鬼魅的接近,厨房的灶内彻夜都要保持薪火不断。此外,全家都要大扫除,以迎接明日的新年纳福。这与中国的春节民俗十分相近。在冬至这一天, 韩国人家家户户都吃红豆汤圆粥。

  农历七月初七称为七夕,有些家庭,在这一天也向着北斗七星祭拜,为不孕的妇女求子。韩国文学家崔南善在其著书《朝鲜常识》中提到,七夕原来是中国的民俗节日,传入朝鲜之后,恭愍王和他的王后曾经一起祭祀过牛郎星和织女星,并在宫中大摆筵席,宴请百官。

  同样,在韩国农历五月初五也是端午节,这天除了摔跤的活动外,还有专为女子而办的荡秋千活动,庆祝方式则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农历八月十五是秋夕,相当于中国的中秋节。

  傅孙义认为,泉州与日韩之间相似的民俗,与当时频繁的贸易往来和人员交流不无关系。当时人们带过去的一些泉州本土的习俗,对当地人也有一定的影响。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阮李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