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 > 内容

泉州文化现亚洲价值传播泉州“软实力”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4-02-13

  编者按

  目前有600多万祖籍泉州的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90%居住在东南亚各国。泉州文化正通过他们的传播,塑造着东南亚本土的新文化。本组报道从几个方面展开,探究泉州文化对于东南亚各国的影响、泉州文化在东南亚的地位和深远影响。

  核心提示

  人们都听说过北方一带闯关东、走西口的艰辛,但不知道有这么一群人,早在古代,就踏上了背井离乡、远渡重洋的征程。他们不是陌生人,而是和我们有着一样的面孔,有着一样的乡音。他们是最早开启“民间外交”的使者,唱着“爱拼才会赢”的歌谣,扎根异国,为东南亚国家带去了泉州的传统文化。

  之所以说,泉州文化是经得起历史锤炼的悠久文化。有一点不可忽视,多年来,海外华侨华人在移民的过程中,也传播了泉州文化,将泉州文化逐渐融入当地的文化中。泉州文化流露出“亚洲价值”。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早早地就把自己与东南亚、东亚乃至整个亚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600多万的泉籍华侨华人见证了这一伟大文化的历史变迁。

  这是一段值得回味的历史,这是一群值得怀念的亲人。

  □泉州网-泉州晚报 记者 张沼婢 实习生 许朴蓝 (图片由泉州市侨联提供)

  

 

 

 

  2010年省文化寻根夏令营在泉州举办,家乡风情吸引了大批华裔青少年。

  

 

 

 

  闽南文化随着华侨华人传播到东南亚各国

  

 

 

 

  新加坡惠籍青少年寻根夏令营成员们参观泉州的博物馆

  

 

 

 

  2012年香港青少年夏令营在泉州举办。图为青少年练习写毛笔字。

  

 

 

 

  族谱承载的血缘文化联系着各地华侨华人。图为族谱展。

  下南洋 开启民间“小外交”

  乘着孤帆,踏着风浪,他们一路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没有大件的行李,也没有华丽的衣裳,有的只是对故土的眷恋,有的只是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就这样,千千万万的泉州人,感召着妈祖的庇佑,背井离乡,肩负着养家糊口的重任,义无反顾,远下南洋。

  那一群,我们曾经熟悉的乡亲们,开启了下南洋的先河。如今,一代又一代的华侨华人,追随着先祖们的脚步,踏上了异国的土地。目前有600多万祖籍泉州的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90%居住在东南亚各国。

  泉州华侨出国的历史悠久。据长期关注闽南文化传播的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刘以榕副教授介绍,泉州人自哪个朝代开始移民海外现无法考证,但是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越来越多的泉州人走向海外,这其中有几个关键因素推动着这一趋势的发展。

  首先,泉州位于季风气候地带,古时候的人们就懂得利用风向(东南季风和西北季风)、驾驭木船,出海捕捞,这为泉州人走向海外创造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其次,泉州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具备海洋文明的典型特征。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航点和东方大海港,泉州人出洋兴贩贸迁蔚然成风。

  此外,历史上,泉州沿海一带地狭民稠,田不足耕。人民的生活条件艰苦,在围垦海滩,向大海要粮的同时,开始沿着海路外出谋生。而东南亚地区自然条件良好,泉州人将先进的耕作技术带到当地,生活才日渐富足。这是泉州人走向海外的一大动力。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泉州人拥有的爱拼敢赢、勤劳勇敢的精神,扎根海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也鼓励着越来越多的泉州人走出去发展。

  这一批南洋的新移民,早过郑和下西洋、胜过马可波罗之行,揭开了中国最早的民间“小外交”。他们很快地融入当地社会,在各行各业发挥着自己的光与热,推动了所在国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华侨华人与当地人之间的交往,建立起牢固的友谊和深厚的感情,为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根据刘教授的介绍,泉州人在东南亚地区从事的行业也是多种多样的。老一辈的华侨、华人主要从事传统手工业、种植业、采矿业,一部分人会参与到当地经济作物的种植,例如种植橡胶、甘蔗等,也有一部分人从事餐饮业,将闽南特色的菜肴、菜品引入当地。

  而新一代的华侨、华人,从事的行业则更加广泛、更具现代化,呈现出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特点。他们有的人涉足经济领域,在当地做生意、搞贸易、促投资,成为杰出的金融人才;有的人涉足文化艺术、科学教育领域,成为重要的科研人员、教师、医生,服务当地百姓。当然,也有不少泉州人加入当地国籍、涉足政治领域。特别是近几年来,泉州籍华侨和华人的政治参与热情日渐高涨,他们独具智慧、广结人脉、投身政界,以务实的态度为所在国的人民谋取福利。

  研究闽南文化多年的文史专家吴远鹏表示,下南洋的泉州人敢于抓住机遇、甘冒风险、不畏艰途、敢闯敢干,深具勇气和毅力。闽南俗谚中的“爱拼才会赢”、“泉州人,个个猛”、“输人呣输阵”等都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泉州人的特色风貌。凭着不畏艰险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勤劳节俭的美德,早年间东南亚涌现了许多泉籍工商巨子。

  印尼著名华裔企业家黄奕聪在谈到他的成功秘诀时一再强调:“人们获得成功的最基本要素是努力勤奋工作。我出身贫寒,没有多大才能。不过,我有理想和愿望,讲信用,肯动脑筋,努力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勤奋扎实地工作。”像黄奕聪一样勤奋劳作,集腋成裘的泉籍华侨华人还有很多。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经济行业的扩展,东南亚逐渐形成一些蜚声国际的企业集团,如新加坡华侨银行集团(南安人李光前之子李成伟为董事局执行委员会主席)、印尼黄奕聪家族(祖籍泉州罗溪)的金光集团、郑少坚(祖籍泉州永春)的首都银行集团、郑周敏(祖籍泉州晋江)的亚洲世界(国际)集团、马来西亚林梧桐家族(祖籍泉州安溪)的云顶集团等,这些企业集团都是旗下拥有数十家企业,经营多元化、实现跨国经营的大型华资企业集团。

  他们是泉州人的骄傲。泉州人在南洋,如同一张富有历史厚重感的品牌名片,向海外友人展示着华人群体的朝气与活力。

  融入当地 传播泉州“软实力”

  当所有人还在感慨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价值时,泉州文化早已扬名海外。

  刘以榕认为,泉州人到了海外,也将中华文化传播到当地,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传统的农耕文明中所包含的忠、勇、仁、义、“和为贵”等价值观念伴随着移民也进入到当地的文化体系当中,泉州人在做生意的同时,秉承的诚信、重义轻利等信念也赢得当地人的尊重和效仿,形成了良好的风气。

  第二,闽南传统习俗的传播。东南亚等地至今仍保留着闽南地区的传统习俗,如除夕的祭祖、守岁,初一的“开春”迎新,元宵的观灯,清明的扫墓,中秋的赏月等等,均与泉州本地习俗如出一辙。此外,华侨华人也将泉州本土的民间信仰带到当地。一些民俗文化,诸如敬畏祖宗、眷念亲情、怀旧恋根、爱家思乡等传统也在当地社会得以传承。

  第三,泉州人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泉州人正是凭借拼搏进取、吃苦耐劳、乐善好施、团结乡邻的精神,在东南亚闯出了一片天地。这种富有时代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对移民国民族性格的塑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闽南语的传播同样不容忽视。据初步统计,海内外讲闽南语的人数超过4000万人。在新加坡,闽南话叫做“福建话”,70%—80%的新加坡人会说或会听“福建话”。在东南亚,不少马来人也会使用闽南语。

  俗话说,乡音难改。泉籍的华侨华人每到一处国家,除了学习当地的新语言,在家中仍会坚持使用闽南语。特别是在一些社区活动、宗教仪式、甚至经济文化交流的场合,泉州人聚集的地方,常会使用闽南语交谈。

  现如今,不少华裔新生代也会讲闽南语,闽南语在当地得到了较好发展。

  谈及泉州文化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刘教授特别强调了中华文化“和”的特性。他说,中国人提倡“和”文化,这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意味和谐、和睦。这也说明了中华文化并不是一种强势文化。泉州文化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文化,兼具包容、开放的文化特性,善于吸取外来优秀的文明成果。泉州文化的输出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合到当地的文化体系当中,而非取代或置换。

  另一方面,泉州文化具有创新性。今天,泉州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正是凭借着这股内在的生生不息的创新力,方能争得改革开放之先。同样是这股创新力,使得泉州文化在与当地文化相互交融中,形成了新的文化,这对于推动东南亚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从“全球化”与“文化自觉”的角度,吴远鹏则指出,泉州文化中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对于异质文化的尊重和互融、对于事业的拼搏进取精神、对于社会的勇于担负责任的信念,这样一些特殊品质和精神资源,是中华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可借鉴和汲取的思想理念,这不仅是泉州文化对中华文化的重大贡献,同时也是泉州文化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文明建构的有益贡献。

  继承与发扬

  [strong] 争当文化“大使”[/strong]

  心存感怀、重踏故土,远眺村前宗祠,点几炷清香,拜祖祭宗,告一声归来,泪已盈眶。这是无数老华侨回泉寻根的真实写照。或许他们已经阔别家园太久太久了,或许村前已不再是小桥流水人家,但那一声声乡音浓重的问候,激起了他们对家乡泉州的无限思念与回忆。

  祖籍泉州的华侨华人与祖籍地泉州保留着很深厚的血缘亲情,这种血缘亲情形成独特的宗亲文化。原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郑炳山提到,泉州华侨初到国外,谋生不易,处境艰辛。为联络乡谊和亲情,组织了许多以地缘为基础的同乡会,以血缘为基础的宗亲会,主张同乡、同宗的人团结互助。这些宗乡、社团,是以中华文化思想为基础组织起来的社团组织,是海外华侨最普遍、最基本的社团组织,直到现在的华人社会,仍在发挥重要的作用,甚至已发展到联结五洲四洋、国际性的社会团体了。

  市侨联有关负责人介绍,多年来,泉州也积极开展以宗亲文化为纽带的海外文化交流。晋江安海雅颂南音社、陈埭民族南音社、东石南音社,石狮群芳乐府和鲤城南音社等结为社团联盟,经常性地邀请海外南音社团来泉交流和“打馆”(会唱)。海外游子用南音寄托思乡之情。

  泉籍华裔新生代没有忘祖,泉州离他们并不遥远。不少华裔青少年跟随父辈们的脚步,踏上了回泉寻根的道路。近年来,在国务院、福建省以及泉州市侨务部门的支持下,不断有东南亚华裔新生代回到祖籍地,通过参加“青少年寻根之旅夏令营”,促进华侨与祖籍地双向互动,培育两地青少年之间的友谊。这在无形之中,也将泉州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华文教育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泉州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市侨联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海外华侨华人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增进与祖(籍)国之间的文化联系方面越来越重视,华文教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渐走出国门。以菲律宾为例,菲律宾的汉语教学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出现了许多致力于华文教育和汉语教学的机构,如:陈延奎基金会、菲律宾中华研究会、亚典耀大学孔子学院、布拉卡大学孔子学院、红奚礼示大学孔子学院等。

  如果说,“大使”是国与国之间相互交流、促进友谊的桥梁,那么泉籍华侨华人们则是泉州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传播“大使”。泉籍华侨华人的脚步遍布东南亚,但他们从来都没有忘记自己来自何方。他们视弘扬闽南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为己任,兴师重教、惠泽子孙,他们一刻也没有停歇。

  著名慈善家李光前先生一生好学,尤其推崇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传播闽南文化和兴办教育等工作总是不遗余力,给予支持。

  菲律宾著名华人实业家、教育家陈本显祖籍泉州晋江。早在 1991年,他就召集一些教育界热心人士,倡议发起了“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现更名为菲律宾华教中心)。他身先士卒,献出巨资,作为中心活动的启动经费,教研中心随即正常运作,大大推动了闽南文化与中华文化在菲律宾的发展。

  祖籍泉州永春的马来西亚IOI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深静热心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捐资兴建了多所华文中学及小学……

  这一切的一切激励着海外新生代华侨不断奋勇拼搏。除了保留父辈们那一抹浓浓的爱家思乡的情怀,新生代华侨们还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领域向所在国传递泉州文化的价值内涵,为推动亚洲区域合作、共同谱写亚洲文明新篇章贡献自己的力量。

  “东亚文化之都”的美誉赐予了泉州人一个契机,也赐予了600多万海外华侨华人一个契机,去挖掘泉州文化的美、包容以及价值。只有充分认识自己的文化,才可以更好地继承与发展。泉州发展的不竭动力,亦在于此。

  溯往昔,泉州文化闪耀着“亚洲价值”的光芒;追来者,繁荣亚洲因泉州文化而更加辉煌。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阮李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