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春彦《闻道图》
谢春彦
年轻画家王瑛作品《碧泉泛舟图》
年轻画家鲍莺作品《与梦有关》
谢春彦《高士图》
前任上海画院院长程十发作品《少女与羊》
文/鲁刚
在著名海派画家谢春彦眼里,中青年海派画家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所见东西比较多,对传统有重新认识的可能,同时又不盲目拜倒在西方艺术的风气之下,与其他画派相比,体现了新海派文化的独特韵味。
上海著名美术评论家、新文人画代表之一的谢春彦曾经在20年前与大画家叶浅予先生探讨什么是海派以及海派的精神是什么,叶浅予先生说海派最根本的特点是自由精神。对此谢春彦深有同感,他说:“自由和创新是海派从开创至今的灵魂所在,即便到今天,亦不例外。”
自由是海派的灵魂
谢春彦很欣赏新时期海派油画的代表人物陈逸飞,以及陈逸飞所提倡的“大美术”的理念。他认为这反映了陈逸飞开放的艺术思想。同样,他也认为海派也不仅仅是个美术概念,相反,海派作为一个画种是与整体海派文化分不开的。
在谢春彦眼里,海派是个有点暧昧的说法。上世纪30年代鲁迅那个时候文学上曾经有过海派与京派之争,从此海派这个名词得以沿用至今,但现在意义已经不同,“以前的贬义恐怕已经不太有了”。
众所周知,自上海开埠以来,中西文化交汇于此,相对来说,上海要比北方风气更开放。西学东渐以后,上海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从美术角度来说,以任伯年、虚谷、吴昌硕、赵之谦等人为代表的海派绘画,在新的契机下逐渐形成市民化和商业化的特征。实际上,海派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因为社会的剧烈变化,文化获得新发展,使得海派文化现象更加扩展,而不局限于国画一个领域。
据谢春彦介绍,那时的上海各种新思潮和新文化风起云涌,从油画、版画、漫画到舞台美术、电影美术、工商美术,甚至包括月份牌创作等,都在上海有了长足的发展。上世纪20到40年代,上海是中国美术的一个新中心,涌现了很多人才和作品,比如刘海粟、林风眠、徐悲鸿,还包括吴作人、庞薰琹乃至丰子恺先生。与此同时,文学巨人鲁迅、巴金、茅盾、张爱玲等人,无不都是从上海发展起来的。
海派美术在整个海派大文化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那就是都比较开放自由。清代画家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这点在海派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这在这次展览的作品中也得到了体现。
海派与其他地方的画派相比具有鲜明的特色,明朝董其昌建立南北宗之说,南宗和北宗固然有地理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人文关系。相对来说,南方保守、守旧的观念比较少,在近代西方艺术的冲击下,才会形成新的特点。把上海地区成长出来的艺术家的作品,跟北方,或者说西北乃至岭南来比,特征是非常明显的。在这点上,海派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举例来说,关良和林风眠都留过洋,先画油画,后来改成水墨画,具有中西合璧的风格。他们姹紫嫣红的作品,反映出海派的重要特点——丰富性和多样性,其最重要的原因即是自由而不保守。从程式上来讲,一样的东西,在海派比较少,尤其是大家。为什么吴昌硕画派后期每况愈下?只学其皮毛,不去发展,就会变成僵化的东西,而不可能有新的气象。齐白石吸收了不少吴昌硕的东西,但是就像他自己讲的一样,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中国画虽然有很多技巧的东西,比如笔墨问题,但只有具备了自由精神,才能成为大家,比如黄宾虹。再比如,周信芳的海派京剧和北派还是不同的,海派的生命力在于自由度,不是表面形式上追求一流。这样的例子非常多,谢稚柳、贺友直、程十发、刘旦宅、戴敦邦等诸位先生都是这样的。
中青年一代海派起点较高
谈到40岁上下的这代中青年海派画家,谢春彦觉得他们也都具有新海派的特点,画得比较好的,像鲍莺、万芾等人起点比较高。“他们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所见东西比较多,对传统有重新认识的可能。”
谢春彦对这批画家的总体印象是他们对中国的传统和西方的东西,相对来说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不盲目拜倒在西方的风气之下,也不轻易放弃传统,在他们身上能够看到希望。与此同时,当代海派与北方画派比,还是体现了海派新文化的那种韵味,而且他们不盯着某个人去死学,这是非常可贵的。
对于海派作品的收藏,谢春彦认为通过这些年来拍卖的造势和影响,与十几年前刚刚出现拍卖相比,如今的藏家相对都比较成熟了。“海派收藏是有传统的,海派作品的流通性也比较强,这对于提高海派文化的地位有好处”。
谢春彦对泉州并不陌生,他曾经来泉州主持过两个比较大的摄影展,在他印象中,泉州是个非常有文化底蕴和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同时又是侨乡。这次海派大展得以在泉州召开,“既让一批高质量的海派精品有机会在泉州亮相,也反映了泉州人开放的文化心态,因此非常值得期待。”谢春彦说。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艾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