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界的共识是,丝路从来就不是一条固定的有形道路,从古至今,它代表的更是一种精神的力量,生活和穿梭在这条路上的人们,有着美好的梦想、坚定的信念和澎湃不息的动力。
——纪录片《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总导演陈晓卿
指针回拨千年,是泉州湾一段丝绸般的时光。天地间秀手一抖,一幅“梯航万国”的长卷从这里铺向大洋彼端。数百年间,港外千帆叠影,城内市声如沸,“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成为古老中国眺望西方的窗口。
步入新世纪,世界各国掀起经略海洋的热潮,沉寂千年的古丝路,再度为世人瞩目。在中国国家战略中,成为日益清晰的新航向: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专门强调,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出访东盟等国时,首次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借助古老的道路,中国更深地参与世界。对泉州而言,这也是一段新征途——重振海丝起点雄风,在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争当桥头堡。
在泉州人眼中,新丝路不仅是一个由考古发现重新勾勒的版图,也不仅是船队与帆影的简单重现,更是经贸合作、文化传播和城市影响力“借船出海”的新思路,连结海内外泉州人的新桥梁。
“21世纪海上丝路”潜力巨大
这条黄金海路具备经贸合作的巨大潜力。“海丝”自古就是连接亚欧非的大动脉,是中国海外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在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2012年仅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就达4000亿美元。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提速,预计2020年将达到1万亿美元。
泉州可以从中开辟新市场、分享新商机。“要以更包容的胸怀吸引更多世界级企业来投资兴业,更多世界级企业家和专家来发展,再现‘市井十洲人’。”复旦大学首席教授、世界管理学者协会联盟(IFSAM)中国委员会主席苏东水认为,未来泉州要瞄准几个市场深度开发,包括泉州特色的旅游市场、扩大开放的海洋市场、连接内外的“海丝”市场、历史悠久的瓷器市场等。
这也是一条传播海洋文化的新通道。正如市政协副主席、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冀平所言:“泉州作为古代‘海丝’的起点,虽以丝绸陶瓷贸易为开端,但其意义却远远超过贸易本身。‘海丝’将中国与埃及、波斯、印度、希腊等世界文化发源地紧密连接,形成跨越亚欧非的海上文化大动脉,是一条促进人类和平友谊繁荣发展和文明对话的道路。”新时期新丝路的构建,对今日世界的和平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将通过各种海洋信仰和海洋文化形态的交融,增进中国与海丝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巩固政治和战略互信。
“新思路”扬帆新丝路
行船巧借八面风。新时期,泉州如何立足现有优势,扬帆新丝路?
——名城禀赋 在海丝联合申遗中更加主动作为
去年,中国海丝联合申遗正式启动。明年,泉州将承办“跨越海洋——九城市海上丝绸之路联展”活动,并召开“海丝”港口城市国际论坛, 探讨新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策略。
泉州是最早提出“海丝”申遗的城市。作为中国唯一一个获得联合国认定的“海丝”起点城市,泉州海丝遗存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品种之多样、代表性与典型性之杰出,都为全球古代港城所罕见。为传承和保护“海丝”遗存,泉州陆续建成海外交通史博物馆、10个非遗博物馆,13个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建立“海丝”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保护体系,投入3亿元对申遗的“海丝”史迹进行维修整治。
泉州学研究所所长林少川认为,申遗不是泉州最终的目标,而是要在申报过程中推动“海丝”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并与创意产业的发展相结合,弘扬兼容并包、开拓进取等至今仍然熠熠生辉的“海丝”精神,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当前,泉州应借“东亚文化之都”的东风,进一步利用海外华侨华人和华文媒体影响力,推动申遗成功。
——“文都”品牌 做“海丝”文化交流的国家使者
日前,厦门泉州商会投资支持瑞典“哥德堡号”大帆船重航海丝之路,以泉州为中国大陆航线首站备选城市。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艾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