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群晖
蛇年岁末,泉州市木偶剧团代表福建参加央视《直通春晚》综艺节目展演,角逐春晚入场券。十三名演员一台戏,十指悬丝表演了提线木偶传统剧目《欢天喜地闹新春》,博得阵阵掌声,著名主持人董卿惊叹:“每个木偶都好像活人一样栩栩如生!”尽管表演夺人眼球,观众好评如潮,泉州提线木偶却没能获得评委的投票,憾失了马年春晚入场券。这种结局令很多人不能接受,然而事实终究是事实,怨天怨地是没有用的。
泉州提线木偶《四将开台》曾登上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其实力和有过的辉煌毋庸置疑。本地媒体在报道泉州提线木偶憾失春晚入场券这一消息时,先是充分肯定了泉州市木偶剧团的演员们已经尽力,也从网民的评论中精选出几条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有的网民认为,木偶戏《欢天喜地闹新春》原名《闹元宵》,这一传统剧目很精彩,很热闹,虽然也作过一些改进,但毕竟表演了多年没有进一步创新,且内容本来是闹元宵而非闹新春,它的落选并非完全出乎意料。于是,传统文化是否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话题再一次摆上桌面。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件事。我国首部交响南音《陈三五娘》今年初在厦门诞生,4月28日在首都国家大剧院演出,之后又到台湾、新加坡等地区演出,赢得海内外文化界的一片赞赏。南音是闽台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在闽南、台湾、东南亚地区广为流传,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厦门市选择了交响乐作为演绎南音的新载体,并选择在闽台地区家喻户晓的经典戏曲《陈三五娘》进行全新创作,中西合璧,洋为中用,不愧为一次大胆的改革。
《陈三五娘》讲述的是古时候泉州人陈三送兄赴广南途经潮州,在灯会上与黄员外家的五娘相遇,而后相互爱慕的爱情故事。交响南音《陈三五娘》的作曲、指挥则是享誉中外的著名作曲家何占豪。何占豪与陈钢共同创作过举世闻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当南音、《陈三五娘》遇上何占豪,其产生的效应非同凡响。况且,合作演出的艺术团体都出自厦门本土,其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在泉州传唱得最为久远、最为广泛、最为正宗的南音,加上泉州人陈三的古老爱情故事,进而演绎成交响乐,这一成果诞生在厦门而非泉州是一种遗憾。但作为泉州人,我们应当为厦门文艺界的大胆尝试感到高兴。
泉州为南音申遗作出的贡献功不可没,提线木偶、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等传统戏曲在泉州传承得最好也无可非议,梨园戏《董生与李氏》还列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为泉州争了光。但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传统文化不仅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当今社会,人们接触文化艺术的途径多了,如果没有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就有可能难以接受,传承就有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革和创新。
当然,交响南音《陈三五娘》只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并非文艺创新唯一的途径与形式。我们在力争使传统剧目获得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年龄观众欢迎的同时,也要注意坚守传统剧目特有的个性化精髓,才能确保某一传统剧目的完整性和纯正性。但愿泉州的艺术家们不负历史重托,借荣获“东亚文化之都 ”称号的东风,担负起传统文化改革创新的重任,创作出更多让群众喜闻乐见的新作品,促进泉州文化事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艾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