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 内容

保护激活文化创造力 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3-11-26

文化产业是文化、知识和技术高度关联,也高度依赖创新和创造的产业。在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壮大的当下,如何保护创造力、激活创造力,如何把创造力转化成生产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

 

  近来,文化领域的两个事件发人深思:

  其一,72岁的宫崎骏在东京召开发布会,宣布退休,“动画界的黑泽明”从此隐退。这一消息在令众多中国动漫迷唏嘘感叹的同时,也引发了中国文化产业界的追问:中国动漫产业的“宫崎骏”何时出现?2012年全年我国生产动画片长达22万分钟,位居世界第一,为何还是没有出现走向世界的动画形象?

  其二,《中国好声音》第二季收官,收视率和关注度都令人瞩目。然而,节目火爆背后却存隐忧:国内娱乐节目很大一部分都是重沿袭模仿轻特色创造,重追逐潮流轻独辟蹊径,什么时候我们的本土原创节目也能受到观众热捧?

  这两个文化现象所引发的讨论,背后有一个共同指向——文化创造力的缺失。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但文化产品缺乏创造力仍然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山寨、抄袭、剽窃、盗版等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层出不穷;创新成本高盗版成本低、创新收益低盗版收益高的利益怪圈,打击了文化原创者的自信,也助长了抄袭盗版者的嚣张;原创力不够,产业链不健全,致使文化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薄弱……如何保护创造力,如何激活创造力,如何把创造力转化成生产力,已经成为文化发展道路上的一道难题。

  解放思想,革新观念

  认识和反思“创造力” 

  首先我们需要端正对“创造力”的认识。创造力是一种价值重塑,更是一种思想解放,是选择以新的发展观发展经济的视域和气度。文化产业是文化、知识和技术高度关联的产业,其每一个环节都高度依赖创新和创造。

  没有思想的解放、观念的革新,难以打开创造力的闸门。必须看到,现实生活中“求同”的思想使我们拘泥保守、害怕出新,“中庸”的观念使我们安于现状、麻木懈怠,“内敛”的性格使我们习惯于“拿来主义”,一得之功、一孔之见的小农思维造就我们思维狭隘闭塞的惯性,缺少强烈的创新冲动。而且,长久以来我们在文化上的不自信往往导致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习惯于“吃老本”,热衷挖掘历史而忽略面向未来,关注盘活存量而忽视创造增量,宁愿守住历史的包袱,也不愿开拓新的疆域。

  由此便出现了这样的尴尬与矛盾:一方面我们对文化发展与文明进步侃侃而谈,另一方面对文化转型与产业升级的路径又一筹莫展。在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有利于发挥创造力的体制机制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创新及其成果的保护、转化和应用尚不健全,全社会投入创新的环境和气候尚未形成,创意人才的活力没有得到有效激发,能够贴近群众需求、市场认可度高的优秀文化产品依然缺乏。此外,以一味“立异”的方式取代“创意”、“创造力”,这样的认识误区也亟须我们反思。

  深化改革,优化环境

  打开全民创新的闸门

  激发文化创造力,需要以深层次改革为动力。从国家文化发展规律和市场运行规律来看,一旦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产业政策的调整、文化投融资体制的创新、文化市场准入条件的放宽等,都将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会更加直接地提出文化生产关系适应文化生产力的要求,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在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改弦更张,从创新中找出路,让有限的资源产生更大的效益的时代背景下,体制机制创新成为激活创造力的前置条件。新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将努力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管微观向管宏观、由直接管向间接管、由单一行政方式管向多种方式管转变。推进文化管理的法治化进程,完善保护创新的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将为创造力的释放提供“催化剂”和“保护伞”。以“市场”为导向的深层次改革,将从体制机制上解放生产力,释放文化发展活力。

  激发文化创造力,需要优化文化创新的社会环境。人才是文化不断创新与永续发展的“永动机”,要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发挥社会资本在文化原创和资源整合方面的积极作用,将文化内容研发与制作、生产、传播及衍生开发的环节有效链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发展环境,才能涌现出更多敢为人先、执著求索的创新人才。保护知识产权是激发创造力的基础,只有当创造力真的成为一种财产,并像其他财产一样受到法律保护时,创造力才能成为生产力,因而,培育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是当务之急。通过各种价值杠杆,有效引导企业主动创新、大胆创造,强化创新创造在文化产品与服务价值链上的高端地位,提升文化创新创造活动的质量和效益。只有以市场手段增强文化内容原创者在文化交易中的议价能力,才能让创新、创造者获得足够的市场认可和市场收益,进而从根本上解决有形之手因“无力”而失守、无形之手因“无利”而失灵的窘境,以社会作为“活力之手”发挥关键作用。

  激发文化创造力,需要打开全民创新的闸门。全民文化创造力的充分释放是文化繁荣的基础。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只有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才能使创造力不断迸发,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持续不断的动力。当前,以“众筹模式”为代表的文化产业融资模式创新,已经凸显出群众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众筹模式”和传统项目融资最大的不同是,它的投资方是大众,决策投资的主要动机是兴趣爱好而不是利益回报,这种“雪中送炭”的方式存在运作的空间和潜力。这一有利于激活民间资本,激发社会力量的创新方式,正展现出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作用。

  面向世界,瞄准市场

  提升文化产品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加快的当今时代,创造力是一种生产力,创造力的水平高低和程度多寡是评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希望。

  这一维度意味着我们今天要想保护创造力,不仅需要具备坚定的人本精神,还要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闭门造车和自欺欺人的自闭式发展必然造成前沿文化产品的缺失,必将拉大与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潮流的历史性差距。而要想紧紧把握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动态,从文化产品生产的内容到形式都必须放置于全球文化需求的背景下来考量,必须瞄准更大的市场。未来文化产业的竞争将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世界性主题的选择,这就意味着只有那些能够赢得文化认同的产品才更具有国际竞争力。因此只有关注并把握人类文化的需求,才能融入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行进行列;只有将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价值放置于人类文明的大熔炉中锤炼,才能真正提升中华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 人民日报 》( 2013年11月15日 24 版)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艾玛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