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音乐剧不能只图短线赚快钱
近日,一部由北京演艺集团、北京根华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的大型原创新音乐剧《大梦神猴》在京首演。该剧不仅邀请了在百老汇从业已40余年,曾经执导过《美女与野兽》、《阿依达》等多部音乐剧的知名导演、现任国际音乐剧公社有限公司总裁的托尼·思迪马克担任制作,还将借鉴国际音乐剧产业化运营模式进行海外输出。托尼·思迪马克认为,一部音乐剧想要受到百老汇的青睐,在本土市场长期驻演或巡演是必由之路。“中国音乐剧习惯短线赚快钱,而在百老汇更注重长线赚大钱,并非一锤子买卖。”
记者:《大梦神猴》讲述的是《西游记》中的经典故事,但在表现形式上颠覆了中国传统的音乐剧。那么该剧在运作模式上是否也有所突破?
托尼·思迪马克: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直把低制造成本的产品输出到国外得到高额的利润,却没有把中国的文化进行海外输出。所以我的目标是在中国一边完善对《大梦神猴》的创作,一边培育市场,最终让该剧登上百老汇的舞台。
中国音乐剧若想走出国门,首先它要在本土很成功。百老汇有39家剧场,由三家公司经营,如果你想说服任何一家公司,没有什么理由比数据更有吸引力。这个数据包括该剧演出时间、观众数量、票房数额等。中国的音乐剧喜欢短线赚快钱,演出周期最多一个月,根本无法收回成本。《大梦神猴》对于我来说就像一个新生儿,它刚刚出生并不漂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发现他变得越来越招人喜爱。《大梦神猴》不仅在演出前进行了6场示范性演出,之后还会做长线演出,通过观众、专家等各方面的反馈意见不断完善。在百老汇,音乐剧的演出周期至少一年,以《狮子王》为例,它已在全球演出了15年。就在上个星期,该剧在百老汇仅一家剧院的票房收入就达到了200万美元;15年间,这部剧在全球上百家剧院演出,它究竟挣了多少钱不言而喻。
记者:音乐剧是舶来品,中国的音乐剧市场尚未成熟。据统计,北京的音乐剧观众人数仅占整个北京演出观众总人数的2%。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营销进行市场突围?
托尼·思迪马克:最应解决的问题是给音乐剧找一个演出的“家”。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剧场可以提供给制作人进行长期租赁进行驻场演出,它们通常以短租为主。保利剧院一个月可以演十几部戏,每部戏最多演三五场。这对于音乐剧来说,演无定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收回成本是天方夜谭。如果有了长期驻演的剧场,我们就可以在剧场内部或是外围进行广告、衍生品等营销。值得一提的是,我发现中国许多演出会花大价钱制作精美的节目单,但却没有任何广告植入。在百老汇,每一张节目单的制作成本非常低,样式也很简单,但却铺天盖地的植入了很多广告。
此外,中国音乐剧在演出时还应注意设置英文字幕。在北京有超过8万的外籍人士,他们很愿意走进剧场,但由于没有英文字幕无法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大梦神猴》在剧场演出时采用中英文双语字幕,更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与输出。
记者:音乐剧在中国始终没有形成一个链条。在您看来如何才能让中国的音乐剧走上产业化道路?
托尼·思迪马克:解决版权归属问题至关重要。在百老汇,创作者持有音乐剧的永久版权,制作人只要花少量资金就可以购买到这部剧的使用权。由于版权归属创作者,所以演出时间越长,他拿到的钱越多;这样一来,创作者会更加关注如何提高创作质量,延长该剧的演出时间。然而在中国,不少制作人会砸重金购买音乐剧的永久版权。在项目启动初期,他们就会支付创作者一大笔资金,希望他们很快创作出作品见到收益。问题随即产生,由于该剧的最终版权归制作人所属极易导致创作人在创作过程中只求快而不注重质量。
其次,要确立音乐剧“制作人制度”。在百老汇制作人通常会去寻找那些喜欢冒险并且对文化产业感兴趣的商人;在创作过程中,投资人虽然有钱却没有任何话语权,制作人、导演和创作者才是真正的老板。而在中国,不少制作人会把自己的钱投入到音乐剧中,谁投的资金多谁拥有决定权。试想,如果你是病人一定会找一个有经验、有知识的医生给你看病,而不是一个有钱人。
记者:在百老汇每天都会上演十几场不同的音乐剧,然而80%的音乐剧都没有收回成本。面对如此高附加值、高风险的艺术表演门类,如何才能有效地降低成本,规避风险?
托尼·思迪马克:全球90%的表演艺术都是赔钱的,这些演出50%靠政府、个人赞助等不同形式的扶持得以生存。然而在美国百老汇、英国伦敦西区以及大部分商业演唱会,他们可以赚到钱。但是高风险性依然存在,并且没有人能够预知结果。
在百老汇,一个演出一般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主创人员,包括导演、编剧、音乐、舞蹈;另一个部分包括舞美、灯光、服装、造型、道具等。第二部分会比第一部分的花费贵10倍。为了降低成本、规避风险,很多人会先去做一个工坊版的音乐剧试水市场。我举个例子,在中国你只要花费150万元就能够做一个工坊版的音乐剧,如果效果不好,虽然前期投资的150万元打了水漂,但是你可以节约包括舞美、灯光、服装、造型在内的1500万元后期制作费用。如果工坊版的效果不错,你就会信心大增,追加投资更多的钱。由于文化理念上的差异,在中国谈很多事情无法按照百老汇的模式去操作。大多数制作人会质疑,你让我花了150 万元却没有看到任何回报,而不是考虑长期投资。
记者:据调查,中国内地舞台近年来起码产生过200余部音乐剧作品,但大多迅速销声匿迹,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很多人做音乐剧是为了名声或者金钱,而忽略了这是一个产业化的艺术创作,您怎么看?
托尼·思迪马克:百老汇的音乐剧50%由制作人构成、50%由投资人构成。如果一部音乐剧投资1000万元,它每周的票房收入是100万元,50万元是开销、50万元是盈利。那么这个盈利要去偿还之前投资的1000万元,只有当1000万元的投资全部收回,投资人和制作人才能平分各50%的利润。按照这样推算,想要收支平衡甚至盈利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对于主创人员来说,他们可以从每周的票房收入中拿到12%-15%的分成。如果这部剧持续亏损,主创人员仍然享受这个比例的分成,将会对音乐剧的运作产生不良影响,最终导致停演。于是很多主创人员会把百分比换成一个金额比,为的就是让剧目持续演出。
来源: 北京商报 责任编辑:艾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