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学术研究 > 正文
隐藏历史密码的清代奇书
发布时间:2013-05-27 来源:中国泉州学研究

  解密文莱南宋墓主身世

  林少川向记者出示了一份1995年厦门市政府外事办发给华侨大学的传真,上面写着:“今接我驻文莱大使馆急电通知,该国历史中心主任贾米尔博士拟于9月13日下午前往贵校就泉州穆斯林历史及其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举行座谈。客人希望林少川教授参加。”

  原来,早在1972年,德国考古学家傅吾康在文莱发现了一块宋代(1264年)碑刻,上书“有宋泉州判院蒲公之墓,景定甲子应甲立”。这一成果曾在海外史学界引起轰动,因为这可能是遗存于东南亚最早的中文碑刻!景定甲子是南宋理宗皇帝赵昀的最后一个年号,但700多年前的碑刻中所记的“蒲公”究竟是何许人也,却无从知晓。

  傅吾康教授推测,蒲公也许原为阿拉伯人,但已汉化,因为他是来自泉州的中国官员,而且墓碑完全是中式的,并认为蒲公必定是在地方上很受尊敬的人,或者是派往某一地区而死于途中的中国使者,否则人们是不会为他建立那么大的墓地的。但这些都只是猜想。

  1990年,林少川与庄为玑教授合作进行华侨族谱重点课题研究之时,在《西山杂志》里的《蒲厝》条目,找到解开“蒲公之谜”的钥匙--“有宋泉州判院蒲公之墓”碑刻中的蒲公即蒲宗闵。《蒲厝》记载:“宋绍定间有进士蒲宗闵,司温陵通判,后升都察院,端平丙申奉使安南(今越南),嘉熙二年奉使占城(今越南地名),淳佑七年再使勃泥(即今文莱),后卒于官也。”除了有关蒲宗闵的介绍,还有诗文为证。

  傅吾康教授于1991年出席在泉州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讨论会”,从林少川处得到答案后满意而归。这才有了后来的文莱国历史学者贾米尔访华时,再次特邀林少川一起研究的后话。

[责任编辑:伍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