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学术研究 > 正文
泉州南音传承探究
发布时间:2013-05-27 来源:泉州网

  南音演唱演奏规制与汉•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很相似。艺人们登台献艺,不管在名社馆阁或街头巷尾,他们一般都会在锦棚两侧放一把曲柄凉伞及一对银丝宫灯,以显历史上曾被赐封“御前清客”之荣耀。艺人们上台时装扮得体,唱奏严谨而庄重。

  以前,泉州还有一种叫青瞑唱(盲人唱)四锦班的,他们从不向人乞讨,却以卖艺为生。最早聚居泉州进蓬宫一带,后来租住青军驿与小城隍庙之间有个叫“船肚”的小平屋。他们一般以唱泉州地方民歌小调为主,如“雪梅歌”、“病仔歌”等,也有唱南音戏文的,如“陈三五娘”、“英台山伯”等。四锦班登台献艺也沿用南音上四管形式。四锦班艺人戴黑色眼镜,穿青色长袍。其演唱带有浓重的地方韵味且极富随意性。这种盲人唱,上了年纪的人最为喜爱。人们经常点唱自己所喜欢的南曲,直至深夜方休。四锦班现业已绝迹,但在泉州南音历史上,应该给它写上浓重的一笔。

  南音艺人很执著,为了南音事业牺牲了许多利益,终日在南音堆里滚爬,歉钱的机会极少。因此,艺人们一般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有骨气,有正义感,有个性,热情好客,对不正之风敢于抨击。然而,他们对弦友却视之为兄弟姐妹,对长辈或资深艺人则特别敬重。民国初年,晋江东石镇,以南音高深滚门,如五空管中倍内外对十六曲为会唱主曲而高搭锦棚进行“南音擂台赛”。那时,陈武定拿起洞箫一连吹了十六曲,其不俗的表现让人赞叹不已,从此,武定先便被人誉为“南音状元”,而在泉州南音界传为佳话。

[责任编辑:伍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