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人物观点 > 正文
王大浩:千金易得 好箫难求
发布时间:2013-05-27 来源:泉州网

  耳濡目染钟情制箫

  上世纪50年代,泉州的手工艺人王竹华和兄弟王涤新开了一家乐器店,自产自销制作的乐器。王竹华本人是一位南音爱好者,从事着南音乐器的制作,他把自己的一生都花在了乐器制作上。耳濡目染,王大竹的儿子王大浩从6岁起就开始学习音乐,而平时和他在一起的人很多是唱南音的,就这样,王大浩不知不觉也喜欢上了南音,并且一发不可收拾。16岁时,王大浩进入了泉州民间乐团(现为南音乐团)一边唱南音,一边跟着父亲学做乐器。这期间,他也不知道浪费了多少原材料,做过多少把箫……但在他18岁那年,他独立完成制作的一把南箫辗转到了香港中乐团的演奏家陈鸿燕手中,受到青睐。自此,王大浩在业内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父亲去世以后,王大浩把制作乐器这一行当继承了下来。对于制作乐器,王大浩有其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只有懂音乐的人才能制作出完美的乐器,当然,也只有懂得制作乐器的人,才知道什么样的乐器适合演奏什么样的音乐,才能调出准确的音准和音色,因为,只有制作的人,才真正懂得乐器的性能。

  做箫需要七道工序

  王大浩家族是泉州手工制箫“第一家”,王大浩说,制作箫一定要心静如水,持之以恒,最好是一气呵成。相比机器生产,手工制作的箫由于“因材施工”,每一支都具有独特风韵。而要做出一支好音色的南箫,师傅的好手艺、细致,缺一不可。制箫师傅的手艺高低,在于准确把握竹子的年份、厚薄、含水量,再量身定做,计算、打磨出适合它的特点的结构。

  王大浩爱箫如命,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千金易得,好箫难求。若是看上一根上好的竹子,他就会不惜重金买下。

[责任编辑:伍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