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人物观点 > 正文
林崇旗:所藏通草画 见证晚清中国风
发布时间:2013-05-27 来源:泉州网

  通草画题材

  再现当年社会面貌

  关于通草画的历史,林崇旗娓娓道来:远在17-18世纪,在欧美等国家出现了一股“中国风”。当时,中国华丽、繁缛、精巧的外销品恰好迎合了欧洲贵族的口味,特别是欧洲上层社会,非常喜欢来自中国的精美工艺品。

  清代中晚期,广州作为我国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形成了以广州十三行为中心的对外贸易区。在摄影技术尚未成熟及流行时,题材繁多的为贸易应运而生的中国绘画吸引了无数的西方顾客,更成了当时西方社会家居装饰及朋友间馈赠的贵重礼品。通草水彩外销画便是其中之一,而最早的一张通草画出现在1826年。

  据林崇旗介绍,因这种通草水彩画的大量外销,在十三行出现了专门生产销售通草画的画店,他们聘请专业的画家,模仿西方的绘画技法及风格生产出来一批批精美的绘画工艺品。通草画的题材以民俗类居多,有中国传统的节庆、市井生活、社会百态,各类行业及中国建筑,更有人物肖像,特别是以“满大人”(“满大人”是当时西方对中国清朝官员的称呼)为内容的肖像画,还出现了当年的刑法场面。

  林崇旗指着一套收藏的“满大人”肖像通草画不无得意地说:“‘满大人’题材的通草画在国内鲜有见到,能够成套的就更难得了。像这套‘满大人’,如果从穿戴的服饰看,应该是大清王朝的王公贵族。从服饰上的龙纹和明黄的颜色来看也有可能是清朝的皇帝。那么这一套的价值就会更高了。”这一幅幅的通草肖像画就像今日的照片一样,外国人在欣赏的同时又能了解中国清朝官员的服饰、风貌。接着,林崇旗又拿出了一套花鸟纹通草画,精细的工笔画,凹凸有致的立体感,布局严谨华丽。据介绍,这种花鸟画在当时是欧美中产阶级厅堂贵重的摆设品,欧美人士会因拥有这种工艺品而自豪。

  自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后,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以及中国资本开始走向世界,与中国有关的投资品也日渐引人关注。通草画作为一种反映中国特定历史时期风貌,又结合了中国民俗文化与特殊工艺的艺术品,逐渐进入国内外收藏界的视线。

  林崇旗表示,收藏通草画非常有意义。由于通草画在历史上是作为外销品存在的,目前在欧美一些拍卖场所还能零星看到,在国内,反倒难得一见。由于这特殊的稀缺性,更引得国内收藏界对它另眼相看。这两年,它的拍卖价格一路走高,升值潜力难以估量。

[责任编辑:伍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