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闽南宗教 > 正文
泉州佛教的渊源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3-05-27 来源:闽台论坛

  泉州有“泉南佛国”之称。东汉末年,中国江南地区也有了外来的僧侣译经传教者,据《高僧传·康僧会传》载:“孙权闻其才慧,召见悦之,拜为博士,使辅导东宫。”当时执掌江南的孙权崇佛,据传还曾为世居“天竺”的僧人康僧会到其都城“建业”(即今南京)传教建了“建初寺”。其时,泉州已有属建安郡的“东安县”的建制(260年),并于晋太康九年(288年)在当时县治地的“九日山”始建了泉州最早的佛教寺院“延福寺”。南朝时,印度高僧拘那罗陀也到延福寺翻译佛教经典。

  后来,又有隋末皇泰年间(618-619年)建的安海“龙山寺”,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建的开元寺等佛教寺院出现。

  唐、五代时,随着泉州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及统治阶级的提倡,从唐末五代“闽王”王审知的“誓愿归佛”至先后主政泉州的留从效、陈洪进等的尊佛,使泉州的佛教发展呈上升兴旺态势。在增修建开元寺之后,又在城东隅增建了“承天寺”等。至唐末,佛教建筑寺庙在“泉州”辖区内,就有数十座。而且出现不少高僧,翻译大量经典,佛学著作也不少。

  宋时,与“泉州港”的兴盛相呼应的缘故,佛教发展仍呈上升态势。据《泉州府志》载:“泉当宋初,山川社稷不能具坛,而寺观之存者凡千百数。”可见在宋之前,泉州是佛、道俱兴,有“寺观”“千百数”。其间又在城东北隅增建了“崇福寺”等佛教建筑,并将“开元寺”的原有两座木塔改建为石塔,完成泉州唐宋时期“三大佛寺”建筑-----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从这一角度而言,也标志着泉州佛教发展鼎盛阶段的出现。

  宋代以后,因统治阶级倡导,儒道释三教合一,泉州的佛教渐趋世俗化,但仍继续发展,直到清朝泉州的佛教才逐渐衰落。

  泉州的佛教,主要是“禅宗”。经过了宋元时期“泉州港”的鼎盛阶段以后,泉州佛教兴盛的态势渐不如前,寺院或常被军兵占住;或被占为粮仓;或遭回禄之灾。但各个历史时期,仍有一些佛寺的创建。

  泉州历代建造的佛寺有名称可考的多达800多座,现尚存339座。泉州的佛寺,大多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巍峨壮观,具有特色,许多寺院被列为各种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佛寺,并且是重要的旅游景点。其中被列为全国重点佛寺的有开元寺、龙山寺;被列为省级佛寺的有承天寺、崇福寺、海印寺、铜佛寺、雪峰寺、天柱岩寺、大慈林、草庵寺、南天寺、西资岩、科山寺等。近年修葺一新的平山寺、宝海庵、慕西寺、金粟寺、宿燕寺、朵莲寺、清水岩、灵鹫寺、普济寺等,也颇有影响。泉州佛教有居士林,又有附属组织,1930年创立“月台佛学研究社”;1987年以来创立了“泉州女子佛学苑”,1992年创立“广钦和尚图书馆”以及慈善弘法基金会等等。

  泉州僧尼素有爱国爱教的传统。历史上募资修桥造路,建造养老院、慈儿院、兴办赠药义诊事业,卓有成效。抗战时期建有“抗日后援会”等等。现在又为扶贫、助残、兴学、支援西部开发等事业积极做出贡献。近代,佛教创办了许多慈善机构,如开元慈儿院、养老院、花桥善举公所、鹦山义务诊所、崇福寺义诊施药处等等。现办有花桥义诊所、承天寺佛教义诊所、宿燕寺文莲赠药处。

  泉州在众多宗教中佛教最为兴盛,僧尼和信众也最多,南宋朱熹撰联赞曰:“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泉州历代名僧辈出,被朝廷赐予“大师”封号者,史不绝书,不胜枚举。现代弘一法师等在海内外有着较大影响。泉州现有僧尼近千人。

[责任编辑:伍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