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闽南建筑 > 正文
四座洋楼九十九间 有一种生动叫传奇
发布时间:2013-05-27 来源:泉州网

  陈氏家族传奇故事

  “陈正宗兄弟四人,早年在印尼泗水开办公司,主要经营土特产、咖啡粉厂、碾米厂、仓库等,规模很大。”五星社区的一位老人告诉记者,“建好四座洋楼后,四兄弟准备另外再建一更大的别墅群给子孙住,可后来遇到抗战,只得作罢。”

  史料记载,陈正宗是民国时期泉州热心公益和教育事业的杰出代表人物。他在家乡常济困扶危,调节宗族矛盾;不时从海外汇款,用于购地、兴建学校,还出资支持抗日游击队和地下党的活动。

  事业发达后,陈正宗还花费巨资,在老家江南斗南村(现属常泰街道五星社区)兴建了占地5亩的宅院,供村里的穷亲戚和一些孤寡老人居住。

  陈正宗之子陈铁逵先生也是一位爱国华侨实业家,为振兴家乡教育事业捐资百万。自小他就有个心愿,“事业有成,必定返回故土,同步关注家乡的公益事业,竭尽贡献!”小时候的铁逵,就很崇敬父亲的挚友、著名侨领陈嘉庚先生。他在泉州读完中学后,进入集美高中和泉州海疆学校学习,学成后出国前往印尼谋生。

  泉州的地方志曾有这样一个故事:陈铁逵25岁那年,前往泗水,26岁时娶安溪人周美凤,结婚后依靠做一点小生意过日子。有一年,铁逵的几个朋友来聚会,言谈中提到,当年欧美的小麦产量锐减,只有极少部分的面粉能够进入印尼泗水,而当地,有富商囤积着面粉,准备等高价后出售。在印尼,很多人吃面食都需用到面粉,可市场供应短缺,有的朋友就建议铁逵去试试,看有没有机会。于是,陈铁逵就找到那个富商。富商问他,你是哪里的?陈铁逵答说,是陈正宗的儿子。让铁逵没有料到的是,那富商此前曾受陈正宗救命大恩,这样,就以低于市场价把面粉转卖给铁逵。富商还答应,可以先运走面粉,过后再来算钱。这笔生意后,陈铁逵有了第一桶金,开始在生意上有了较大发展。可以说,“陈铁逵受其父亲的福荫而开始发达”。

  近年来,创意文化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旧厂房引入新概念,古文迹创造新产业。不论是侨居还是古厝,都面临着如何保护和开发的问题,需要更多的现代人为他们书写新时代的旋律。

[责任编辑:伍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