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闽南建筑 > 正文
矗立于图画中的泉州府古牌坊
发布时间:2013-05-27 来源:泉州网

  急功尚义坊

  古人立牌坊是一件极其隆重的事,每一座牌坊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急功尚义坊立于泉州凤山麓古道街东,是泉州市区现在仅存的惟一一座大型古牌坊。它是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为旌表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光地八世祖李森赈灾行善的义举所建的。李森是安溪人,明天顺间(1457—1464年)任源口可巡检,一生乐善好施,乐于公益事业。在安溪剑口渡、莆田江口等处造桥近30处;在泉州府修葺东岳庙、元妙观,助修福州芝山寺等,声闻闽中。又赈苏州府灾、率众平寇乱,朝廷旌为“尚义”。清康熙年间,裔孙李光地以李森赈饥、平寇事上奏,钦赐“急公尚义”匾额。

  “急功尚义坊就是我的‘启蒙恩师’,”张和平先生笑着说,“它是我画的第一座牌坊,我在十几年间曾画了无数次这座老牌坊,从各个方位去画它,从各个细节去揣摩它。”

  急功尚义坊为三重五檐歇山顶牌楼式建筑,是用花岗岩、辉绿岩筑砌的。从张和平的画上,我们看到,该坊面宽三间,飞檐以滚浪形式展现。在一些细节图上,还能看到坊上匾额石刻“急公尚义”,上款刻“康熙五十四年八月初九日”,下款刻“赐李森”,据说为康熙御笔。

  “牌坊有云墩雀替、额坊、楼柱,斗拱相嵌入榫,花板上有人物典故图案,斗拱与次楼顶之间还有虎豹狮象等各种兽刻……”张先生介绍说,他最早画急功尚义坊是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这座古牌坊的两边皆是民居、店铺,坊下人流不息,热闹非凡。而今,我们再去凤山古道时,只看见急功尚义坊孤零零地站于一片荒野中,似乎在层山叠峦之间闭目养神。

[责任编辑:伍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