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闽南建筑 > 正文
永春五里旧街的峥嵘往昔
发布时间:2013-05-26 来源:泉州网

  遗存现昔日无限风华

  “十三碣”位于五里街镇的铜鼓山西侧,最早指的是十三级台阶,是溪仔坂往老街的必经之路。它的建成与清朝康熙的宠臣林兴珠(俗称林侯)有很大的关系。施琅收复台湾后,一日,康熙皇帝与其同游,听施琅讲起自己的家乡很美,就想到福建来游玩,同时也到“四季如春”的永春走走。然而,天公不作美,连日的暴雨导致铜鼓山西侧山崩,原本的驿道和溪仔坂被淹坏,于是林侯赶紧下令将该段山崩陡坡筑成石碣。这些石阶高约2.2米,宽约4.4米,上宽下窄,全部用溪卵石砌成。虽然后来康熙只去了永春桂洋而没有到五里街,但“十三碣”的建成,让周围因此而形成一个繁华的商贸街市,店铺、客栈开始林立,“十三碣”由此而闻名。

  五里街镇西安村的许港,曾经是古镇最繁忙的码头,这里也就是有名的“海客巷”。之所以叫海客巷,与当时五里街商人创办海客巷牙行经营鲜活海货不无关系。当时从沿海地区来的鱼贩用木船运海货从泉州出发可以直抵许港,而后用肩挑人扛,把海货运至海客巷牙行交易,“海客巷”因此叫开。由于这里交通便利,不仅有应市的牙行,而且客栈特别多,膳宿方便,服务良好而倍受商人的欢迎。

  “七境十三柱”是五里街古街商贸繁华的见证。据当地老人介绍,“境”是以当时的街道市场为商业核心,从现今的崇贤中学一路上去至新岭头依次分为明秀境、观音亭境、中央境、德政境、迥龙境、丰龙境以及飞龙境,“柱”则是以这些街道的外围为依托,从而构成整个商业网络格局。老街的“七境十三柱”已然包括了整个五里街,它让人感受到的就是当年老街的繁华,像“十三碣”就是属于当时的飞龙境,而如今还保存着骑楼商铺的就是当时的中央境。

[责任编辑:阮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