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闽南宗教 > 正文
通远王:海上丝绸之路最初保护神
发布时间:2013-05-23 来源:泉州网-东南早报

        男海神

  “其灵之著,为泉第一”

  北宋时期,逐渐出现“乐山白衣叟”显圣于海上的记录,史料记载,“舟或有临于艰阻者,公易危而安之”,“舟人赖以灵者十常八九”且“其灵之著,为泉第一”,官方因此封其为“通远王”,岁岁祭祀。蔡襄主持建造洛阳桥期间,曾特意到九日山“恭请”通远王前去“镇海安澜”,且确得庇佑,所以洛阳桥边至今留存着供奉通远王(当地称“福佑帝君”)的昭惠庙,当地人也一直尊其为境主公。

  宋代船舶的远洋航行全靠信风驱动,而泉州作为当时“东方第一大港”,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中外船舶随风而至又顺风而去,“善利风雨”又曾显圣于海的通远王便成为最受尊奉的海神。每到农历四月至六月西南季风来临和农历十月至十二月东北季风吹袭之际,泉州州官、市舶司官员便会在九日山下的通远王祠前举行盛大的祈风盛典,祈求船舶能顺风顺水地出发及回港。现存的九日山摩崖石刻中有十余方记载了祈风之事,展现“梯航万国”的盛况之余,也印证了当时通远王信仰之兴盛。

  元代之后,通远王“第一海神”的地位逐渐被妈祖取代,但仍被一些地区视为地方保护神。在洛阳,每年正月十五都会举行“海神巡境保平安”活动,家家捧火盆迎“海神”。在南安英都,每逢正月初九,则会在昭惠庙前开启一年一度的祈丰年“拔拔灯”盛会。点点的炭火、灯火,蜿蜒在两地的大街小巷之中,一如当年海上的点点渔火,念旧的泉州人终究没有忘记这位“退休”的“海神”,仍在以自己的方式感念他曾经的恩惠,祈求他继续赐予平安和富足。

[责任编辑:伍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