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泉州文化产业网首页 > 东亚文化之都 > 闽南建筑 > 正文
“九十九间” 重现昔日美景
发布时间:2013-05-22 来源:泉州网-东南早报

  住过40多户

  当过私塾和小学

  住户郑福海告诉记者,郑运锦去世后,中宪第作为家产分给后代子孙传承,居住人口越来越多,大宅俨然成了一个小村庄。新中国成立后,一度有40多户人居住其间。直到上世纪末,一些发家致富的人逐渐搬出老宅。

  “如今真正居住的郑氏子孙只有4户,大部分是老人。”郑福海说,其他房间已出租给外人。

  大宅西侧的护厝“演武厅”、书院一度成为石井的“文化中心”。“民国以前,护厝就没人居住了。”郑新新说,后来书院和演武厅被改成了私塾。新中国成立后,一度荒废的私塾成了石井镇的小学,最高峰时师生有数千人之多,郑新新就是其中的学员。大概是在1975年,小学外迁,一位从新疆搬来的郑氏子孙入住护厝。

  抢修文物

  重现昔日美景

  经过岁月无情的洗礼,中宪第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去年6月,大门上方檐顶突然塌落,砸下局部木构件与砖瓦,后经文物部门紧急抢修才恢复原貌。目前,梳妆楼、月亮泉、假山已不复存在。

  作为闽台文化的重要文物,几个月前,当地政府出资对中宪第进行重修,当年富有韵味的精美建筑也一一重现。

  曲桥的石头曾被拆去建造厕所和厨房等,这些建筑后因属于违建也被拆掉。为尽量恢复原貌,郑新新等人找回了这些石头,重新建造曲桥的护栏。如今,曲桥下的池塘碧波荡漾。“不久以后,月亮泉等美景也会一一恢复。”郑新新说。

  如今,中宪第已是省重点保护文物,在相关部门的努力下,从去年开始,中宪第正式启动申请国保级文物的程序,目前相关材料已经逐级上交。

[责任编辑:伍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