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 内容

新京报:文物是一个国家的厚度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3-04-27

【文化谭】

文物承载着祖先传统的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延续的根本,是我们古老民族的根须。在这个意义上,文物就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厚度。我们虽然可以衡量文物的市场价值,但文物同样也在衡量着我们的价值。

近日,安徽黟县西递村明清时期的300年青石板道,被旅游公司花巨资从外地购进的石板所替换,引发网友质疑。虽然黟县西递镇政府回应使用原石板原地恢复,但这件事却反映了我们在文化保护中的“文盲行为”。

中国经济呈世人瞩目地增长,我们的文物依然是命运多舛,破坏与保护的力量对比太过悬殊。单是近期看,就有兴教寺申遗拆迁,成龙所藏徽派建筑异地重建,还有此次雅安地震造成东汉文物的损毁事件。但这些都不过是国内文物保护现状的冰山一角。

对于保护文物的意识,我们谈论得很多,甚至于2007年国家也专为文物保护立法。应该说,文物保护早已成为社会的共识。然而这种对于文物的珍视,背后的意识却建立在“经济至上”的观念上,甚至有认为文物是极有价值的宝贝,是祖宗馈赠给我们的资源;即便是最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即便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它仍然是有一个价格,仍然只不过是一件商品;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可以被交换,也应该被交换。

在我们传统的文献中,最早提及“文物”一词的是《左传·桓公二年》:“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百官。”文物的原初含义其实只是礼乐制度,直至后来,才慢慢衍生出表示实物的含义。但这些实物之所以可以成为文物,是因为它们承载着祖先传统的文化,承载着是非美丑的价值观念。这些观念是维系民族生存延续的根本,是我们古老民族的根须。在这个意义上,文物就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厚度。我们虽然可以衡量文物的市场价值,但文物同样也在衡量着我们的价值。

长期以来,我们喜欢把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放在一个层面来谈,并且以我们熟知的“辨证”眼光,轻而易举地认为:既不能因保护文物,而牺牲经济的发展,那样做有违走向现代化的时代潮流,也不能以发展经济为名,行破坏文物之实,做有愧于子孙后代之事。最好的结果自然就是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在旅游狂欢中的双赢。于是乎,在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名义下,文物不断被扭曲,被损害。而在媒体揭发出的文物破坏事件时,当事者不是常常以发展经济的名义,以怎样协调保护文物和发展经济的“良苦用心”作为托词吗?经济至上的观念让很多古城、文物遭受损失。

如果我们把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置于同一个层面,这里的发展究竟是何种意义的发展?文物的保护,也是传统价值乃至于传统伦理的守护。我们需要思考我们的“发展”,是否是一种功利的发展?是否是在累积我们财富厚度的同时,铲平我们精神的厚度?

□李大超(北京 文化时评人)

来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艾玛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