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文化产业大讨论 > 内容

晋江:有效整合文化产业资源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3-04-20

  (二)江苏省昆山市。几年前,这个“制造业大市”面对市场饱和、劳动力短缺、生产成本高涨等发展瓶颈,就提出“依托制造业优势延伸文化产业链、依托开放型经济形成文化产业网络”的发展思路。在这一思路引领下,昆山着力发展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文化产业与传统制造业及科技、旅游、金融业的嫁接与融合,从而实现发展方式的嬗变。截至目前,昆山市共有文化企业2800多家,从业人员逾10万人。2011年完成文化产业营业额485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122.1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02%,增幅27.47%,超过该市经济增速近12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已成为昆山市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做法上,该市有4个着力点有效撬动了文化产业发展。①以全方位的政策环境保驾护航。近年来,昆山市将“文化昆山”建设列入全市整体发展规划,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昆山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昆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政策》、《关于加快昆山市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组织编制了《昆山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还就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管理、发展目标考核等专项工作出台了专门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是分析研判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也从各个层面支持和规范了文化产业发展,使优质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得以充分开发和利用。②以文化产业统计和版权保护做实工作。面对这一困扰文化产业发展的全国性难题,该市由文广新局牵头,联合工商、税务、统计等部门,创立运行了“文化产业服务管理系统”,定期更新企业库、项目库和人才库,逐步丰富服务内容、延伸服务覆盖面、充实统计部门入库企业数据。通过动态掌握和考核各项指标的监测情况,有效提高文化产业统计质量,为决策提供了准确依据。③以体制机制创新激活文化产业活力。成立文化产业联合会,发挥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积极促进项目、人才和信息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增强全行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逐步树立和维护全行业良好的品牌形象。通过这一“文化产业企业之家”,减少了行政管理的成本,减少了政府对市场行为的干预,为企业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开辟了新的途径。日前,在昆山文化产业银企对接座谈会上,昆山文化产业联合会与中国银行昆山分行签订框架性战略合作协议,大力推动金融创新,积极支持各类文化企业破解融资难题。④以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强化文化产业的“造血”功能。2011年,昆山8名文化企业家被授予“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称号,1人被授予“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称号,1人获评“姑苏文化产业人才”。43名文化产业人才获政府人才津贴,共下发人才扶持资金1876万元。

  (三)广东工业设计城。与晋江类似,佛山市顺德产业发展也是源自“三来一补”外向型工业产业集群。从提升城市品牌、服务产业需要的角度出发,顺德文化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定位为发展工业设计。针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两个难点,一是文化成果的交易和孵化,二是文化创意人才的培育和引进,该地区有三个做法值得借鉴:①下大力气做好品牌宣传。围绕“广东工业设计”这一品牌,2011年政府投入1000万做广告,通过期刊、会刊、户外广告等多种渠道,全方位打响城市品牌,实现多方共赢。②创新对接模式。09年起,政府专门组织经济发展局一个班子,每周一次组织与当地制造业的对接,“让设计师有活干”,真正取得实效。③接轨国际设计教育培育本土设计大师。在评选十大设计师的基础上,引入国际高端设计学历教育,与德国科隆国际设计学院签署中外联合办学合作协议,开启“设计研究与国际设计”硕士研究生课程,致力培养具有国际设计视野的设计领军人才。

  (四)厦门牛庄文创园。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特色是体验、美学、感性和微型经济。牛庄文创园紧扣这一特色,成功探索出“文化、旅游、教育”三叠加发展模式,不仅集聚大批文创企业,实现文创要素的整合,也成为市民休闲新去处、游客参观新选择,以及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青年创业的孵梦之地。自2010年启动以来,牛庄已引进数百家知名文创设计企业、100多家文创产品品牌。2011年园区年产值8.7亿元,解决就业3000人,孵化两岸青年创业项目50多个。牛庄几点做法给予我们启示:①高起点、专业化、系列化的策划造势。该园区起步之初,就投入800万元运作和举办为期四个月的国际奔牛节。通过万名少儿共创厦门“未来之牛”、天南海北艺术家聚牛庄忙创作、两岸专家厦门牛庄论文创等多对象、对层面的活动,集中有效地聚集了人气、打响了品牌。②善打两岸牌。牛庄每年300万元扶持海峡两岸青年文化创意创业园这一“园中园”,吸引项目入驻,发挥孵化功能。③与大型文创盛会互动嫁接。每年作为海峡两岸文博会分场,并积极走入台湾,对文创企业三场招商说明会,开拓两岸文创企业深度合作。④以教育聚人气,融入市民生活。设置小牛体验营、暑期夏令营等互动式课堂,将爱国教育与美育教育“搬”进学生实践课,吸引了100多万青少年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参观和体验,让牛庄持续升温。

  四、着力文化发展战略转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一)晋江文化产业发展的存在不足分析

  对比其他先进地区,晋江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起步较晚,且规模偏小,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全省、泉州地区平均水平,文化产业的“软实力”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硬实力”不相匹配。主要体现在:一是和城市形象提升需要更紧密融合。城市文化的个性是寻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传播城市文化形象和营销城市品牌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产业方面,晋江虽然已全面启动“三创”园、洪山文化创意园、“五店市”传统街区等园区载体建设,但特色合力还不够鲜明。晋江文化产业需要总体规划,才能整合各大文化产业集群重拳出击、放大整体合力。二是保障措施上。由于文化产业跨度大,涉及部门多,企业面广点多,形式各异,且指标复杂,配合程度低。这就需要较强的统计力量,畅通统计调查渠道。特别是对文化产业总体摸底及统计体系亟待建立,对各个层面的激励和扶持亟待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绩效考评体系亟待完善。三是创新能力上。受本土高等教育资源缺乏和城市环境制约,文化创意人才培育和引进难度较大,技术研发和产业创新能力仍显不足,创新能力要求较高、附加值大的行业发展较慢;四是文化引领上。在产业提升、城建提速的过程中,在跨越式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创意文化的发展与市民现代文化素质的提升亟需迫切跟进。

  (二)我市现阶段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抓手建议

  正如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城市经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李津逵提出的观点“以工业设计为突破点,撬动文化产业各领域”,文化产业与创意设计相结合,是晋江实现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迈向创新型城市的必然要求、必由之路。晋江发展文化产业,当前亟需做好的工作有六点。一是加强政府战略引导,今后,基于产业发展和城市营销的崭新视角,应推动晋江从主抓文化硬件建设到主抓整合文化产业资源、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转换,推动晋江从工业制造城市向现代创意城市的理念转变和结构优化,汇入“现代产业基地﹒滨海生态城市”的城市发展定位中,融入晋江市“5541”产业体系中,从而实现提升产业竞争力与城市竞争力的双赢,以达到纲举目张之效。同时,进一步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建立文化管理决策咨询机制,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智力支持和外在动力。二是更加重视城市形象的创意塑造。在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形象是吸引人才和创业者、投资者的关键因素。在这个意义上,有创意的城市创新形象建设策略,如城市主题策划、城市营销、城市标识等,能显著提高城市的声誉和知名度。三是建立完善的文化产业统计、测评体系。建立部门联动的文化产业数据共享机制,开展文化产业普查工作,及时准确地跟踪监测和分析研究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四是构建宽松的制度平台和政策环境,在落实各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基础上,发挥与福建省文化厅、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杠杆和导向作用。重点是,加强与省文化厅合作,用好市戏剧中心、文化中心等文化平台阵地,常态性开展大型音乐会等高雅文化艺术表演,打造晋江文化展示品牌;加强与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充分借助其资源和平台优势,争取海峡文化产权交易所分支机构落户五店市传统街区,引导在晋江投资建设文化综合体,促进城市文化品位提升。五是加大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吸引力度。一方面,加大文化创意产业战略人才、复合型人才以及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纳入晋江“人才特区”优先考虑。另一方面,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发挥我市轻工学院和理工学院两所高校优势,并以我市作为全省唯一的“省中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为基础,推进中、高职衔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重点支持两所高校与国内知名院校联合办学,为鞋类设计、服装设计、广告传媒设计、动漫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培养本土实战型、跨域型人才。同时,促进两所学院与台湾高校开展课程对接、师生互访等交流合作项目,实质性地发挥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先驱优势,提高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质量。六是着力于推行“创意生活”计划,重点依托晋江市工业设计与时尚创意协会力量,整合顶级工业设计优质资源,推动“晋江制造”向“晋江智造”转变;通过文化创意空间的营建,促进城市创意的集聚,引导和提升市民的文化消费品味;通过创意文化培训、创意设计比赛等活动的开展,潜移默化提升广大市民的现代文化素质,逐步推动晋江从创意环境营造到创意经济带动、再到创意社会转型的阶段迈进。七是加强交流,打造传统特色文化品牌。积极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对闽南文化的传承与推介,加强与台湾的文化交流与产业互补,推进创意与闽南文化结合。

来源:晋江市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阮李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