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文化产业大讨论 > 内容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任重道远

http://www.qzwhcy.com 【泉州文化产业网】 时间:2013-04-19

  经教育部批准,2005年山东大学在历史文化系下首次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科班毕业生”即将走上文化产业实践的舞台。正是由于文化产业的日益繁荣,相关专家学者和广大师生越来越关注文化产业管理这一专业的发展以及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学科归属:新兴交叉定位

  目前全国共有29所高校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但对于该专业的院系归属,各高校做法各不相同。如山东大学将其归入历史文化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将它归入媒体管理学院,而中央财经大学则将之归入新闻与传媒学院。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学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还分设了不同的专业方向,且特色鲜明。比如,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设了制片管理和文化经纪两个方向,着力培养影视管理者和文化经纪人,山东大学则开设了会展、演艺管理等方向。

  那么,今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否应该坚持专业方向的细分呢?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金元浦教授表示:“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做了非常宏观的、总体的专业设置,叫文化创意产业。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筐,现在已经在筐里面出现了一些分化,如果你是做传媒的,那么直接就和原来传媒的制片管理结合在一起;如果你是做艺术设计或者艺术方面的,那么就和艺术产业结合起来。所以文化创意产业一定会越来越细的,并且和原有的专业有交叉的过程。我认为文化创意产业要走向实践只有一条路,就是不断细分。”至于专业细分到底该分成什么样、怎么分的问题,金教授说:“每个学校要依托自己的优势资源设立方向,使专业方向相对变窄,专业性变强,在自己的方向上要更专门化,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更多一些。”

  不难发现,很多学校都正在以学科边界为背景,结合自身的现有资源和强势院系,延伸出优势方向。山东大学在人文学科方面颇有建树,背靠历史文化学院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更加突出文化的培养和积淀。同样,以经济学科见长的中央财经大学,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置上更加注重文化产品投资和文化市场经营人才的培养。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魏鹏举告诉记者:“我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走投融资方向,一是因为中央财经大学的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就相对愿意多学一点金融类、财政类的知识,另一方面,学校的相关学习环境和教学资源也相对比较好。”

  课程设置:复合中有专攻

  在关于课程设置的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大学开设了很多课程,但是不够精通。在课程设置上如何处理“多”与“精”的关系一直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难以平衡的问题。

  魏鹏举教授认为,文化产业学科的学生学习很多课程,主要是因为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学科提出来以后,我们一直在不断探讨它所涵盖的领域,使之边界更加明确。作为一个学科它非常有必要被提出来。因为,文化产业管理本身就是能够对文化产业有一个整体描述的学科。他指出,在今后的课程设置方面应当逐步规范,并且根据学校的优势开设特色课程,前期的课程是对文化产业整体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之后再集中到某一点上进行深入学习。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陈少峰教授则认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尽量与工商管理、政府管理相结合。而且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重点学习企业管理。不论是投融资企业,还是艺术品投资企业,不论是一般德文化企业,还是广电企业,总之首先要学的就是企业如何进行管理。由于文化企业管理的内容具有独特性,所以还要熟悉相关内容,因此应当定位在以企业管理为核心,以其他内容作为辅助课程。陈教授还建议,学生们应该精通某一个产业,例如新媒体、出版业等等,使自己能够在这个行当里面成为专家。为此,学生们需要拥有这个领域内的大量信息,并且对商业模式很了解,对产业趋势有所掌握。

  记者就同样的问题采访了金元浦教授。他认为,应该通过每届学生不同专业方向的设置,在公选课的基础上有一个专业课的设置。比如学校主要设置经纪人方向,那么要学些财会,管理,还有人际交往的相关课程。如果想要在此基础上做得更细化,像体育经纪,艺术经纪,明星包装。那么如何包装明星,这就又形成了一套专业课程。总体上讲,文化产业管理人才一定是复合型人才,首先要懂得艺术,第二要懂得管理,第三要懂得现代数字化技术。

  师资力量:内外结合弥补不足

  由于历史短暂,所以当前并没有形成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出身并且拥有系统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这使得很多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疑问:老师都不“专业”,自己怎么能通过学习变得专业呢?

  对此,专家们坦言现在的师资的确存在缺陷。很多老师专注于学术,忽略了课程的实践性。不同于传统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很强,教学中需要结合经济和管理知识,但这些并不是每个专业老师都能够具备的。魏鹏举教授在采访中指出,文化产业是各种学科的融合,所以老师们也应该在这方面多进行一些研究,需要有一定的积淀以及进行自身的理论融合,这无疑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针对如何解决现在师资不足的问题,除了平时常说的加强教师进修和学习外,陈少峰教授强调了资源互补的重要性,即如何利用外部条件弥补内部缺陷。他举例说:“比如你们学校里面可能没有老师研究商业模式,但是可以建议老师邀请外面的专家来弥补你们的缺陷。这样就很好地补充学校老师现有的不足,结合了校内外优势资源,从而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当记者问到能否将企业家也纳入学校教育的“智库”时,金元浦教授以哈佛大聘请企业家走进课堂教学的经验为例,指出现在很多企业家都在积极介入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他们和纯粹的学者专家所处的角度不同,因而能够提出一些结合市场并且相对实际的问题。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改善现有的师资状况,更重要的是能够拓宽学生的思路和眼界,了解当前行业的真正需求,这将是未来文化产业管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可以看出,多元化的师资队伍更有利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因为每个教师如果可以将本专业知识很深很透地传授给学生,那么学生在接触不同知识背景和学科门类的过程中本身就会有一种自动的融合,从而找到自己的定位,而这些不是某一个老师可以教授的,需要很多不同背景的老师合力完成。

  专业实践:积极与现实接轨

  文化产业管理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形成的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及文化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和现代管理意识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根据专业培养需求,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多都开设了多学科的核心课程,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文化产业概论、广告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等。对于有限的课堂教学环境以及“浮云掠影”的概论式课程,很多学生普遍感觉呆板乏味、缺乏案例支撑以及对行业现状的了解,亟需更多的专业实践机会,增长自己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

  文化产业这样一门新兴学科却采用着传统老旧的教学方式,必然带来很大的局限性。对于这一点,金元浦教授倡导启用案例式教学或是哈佛推崇的商业教学模式。他认为文化产业专业不是纯粹的理论学科,而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必须面向实际,课堂教学与实践结合,模拟市场,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那么对于这种操作性的学科,他认为未来应当设置“实践学分”,证明学生的确参加了相关操作和实践。

  除了课堂上充分发挥实践性、参与性的教学特色之外,能否真正获得行业实践机会也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所普遍关心的问题。在调查中,记者发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三年级的学生只有一部分人进行了暑期实践,并且大多数实践机会是通过朋友、家人介绍获得的。

  令人欣喜的是,教育部社科司司长杨光在此次论坛的发言中,特别提到国家正在投入建设创新型产业基地,一些文化产业基地项目也位列其中。同时他还表示文化产业教育未来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高等院校要与产业基地相联系,使理论的课堂延伸到产业的实践中去。

  职业规划:自我塑造不能少

  现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是该专业最早的一批学生,将来有可能成为文化产业领域的专家,他们是这个“朝阳产业”中真正的希望所在。除了学校、师资等外部条件以外,本专业的学生应该如何自我培养,自我规划,这是在采访中很多教授都极力强调的问题。

  金元浦教授提出学生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观念。学生们长期以来认为老师单向的灌输是正常的,自己做就是不正常的,因此学生首先要转变思想,将 “知识灌输型”的学习变为“能力培养型”的学习。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博采众家之长,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入学习。

  陈少峰教授也强调了学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己一定要精通某个产业或两个产业,老师只是你架构知识体系的一个助推器,更多的时候你是以兴趣为师地自我学习,这样出来后就一定能够在某个领域成为行家,从而做出一番事业。”

  可以看出专家们其实都强调了同样的重点,就是学生如何调整心态,变一味的抱怨为自己主动学习,在新型专业中建立自己独特且坚实的知识架构,成为复合型人才。

  除调整心态之外,专家们还指出应该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过于宽泛,所以应细分方向。在学校院系还没有做出专业细分的时候,有必要指导学生为自己定位归类。为本专业低年级的同学设立一门专业定位课或者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有利于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明确自己到底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要学些什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重点在哪里,才能够脚踏实地方向明确地继续深造。

  综上所述,未来一段时间在专业设置上,各高校还是会以文化产业管理为基本方向,根据资源优势和需求现状有不同的专业侧重点。而课程设置首先要求学生先掌握一些文化产业宏观的内容,比如文化艺术、管理学、经济学。再在细分的各方向中,设立该方向的核心课程。正如魏鹏举教授所说,这条路还是在不断地摸索过程中,毕竟文化产业是新型学科,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划。

  由于当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师资还有不足,所以预期将来的校际互动会更多。各个大学可以敞开门户,进行有组织的定期交流,教师也可以进行流动与互换,分享教学经验,优势互补。将来有可能将成立专门的文化产业教师培训基地,通过或长或短的课程,老师们能够不断为自己充电,并且明确如何把文化产业和原专业背景相结合,从而突破原有的框架,开辟新的通道,带给学生一些启发与选择。

  文化产业管理是集文化、经济、管理等多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自然需要实践能力强、文化视野宽的复合型人才。未来高校必须与产业基地、园区紧密合作,搭建更好的实践平台,一方面把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成果输送给行业,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性、参与式教学真正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文化产业管理教育只有走产学研相合的路线,才能实现专业教学、理论研究、行业发展的多赢。

来源:文化创意产业参考  责任编辑:傅少锋

延伸阅读